王大慶
情感陪護又稱精神陪護,它作為家政服務的一個新興項目,在中國也只有10多年歷史,早期開辦者宣稱是受2000年春晚趙本山、宋丹丹的小品《鐘點工》中「有人花錢僱我陪人嘮嗑」的台詞啟發,當年只有廣東、江蘇等地的家政服務公司有「情感陪護」這一項目。
2012年秋天上映的都市溫情喜劇《哭笑不得》,則催生了「情感陪護」這一職業遍地開花。
嚴格地講,情感陪護是一種類似心理醫生的職業,專門陪伴有此需求的顧客,以安慰疏導其空虛焦慮不安的心靈。
我身邊就有一位從事情感陪護的男性,姓劉,今年已65歲,從事情感陪護已整整12年。當年老劉從企業下崗後,為了解決下崗帶來的生活困難,同時更為了激勵自己從下崗的沮喪中走出來,決定外出找點事做做,但做什麼呢,他一時還拿不準。
一天,老劉從報紙上看到大城市時興「情感陪護」這門職業。受到了啟發:陪人嘮嘮,消愁解悶,還能掙點錢,這是件美差,正適合他。老劉在企業時任過工會幹事,做人的思想工作很有一套。為了推銷自已,他找來一塊牌子,寫上:「專業陪護」,陪護理、陪解惑、陪聊天。然後掛在車龍頭上,大街小巷地推着走,一下子就引來不少圍觀者,大家覺得這麼大歲數的人出來搞「專業陪護」挺新鮮,也有人發感慨:這麼大年紀的人還要為生活奔波,真是活得太累了。可老劉心裡很坦然。
這時,過來一個中年人,問老劉:「你搞陪護,有專業知識嗎?」老劉說:「我沒有專業知識,但我有實踐經驗,對方不滿意可以不給錢。」這個中年人說:「那好,我正想請個情感陪護,先試用3天,陪護費每天20元。」每天20元,對於當時企業職工平均月工資只有400多元的這個城市而言,已經不低了。因而老劉一口答應。
陪護對象是一個胃癌患者,病人進食困難,痛苦不堪,悲觀厭世,拒絕治療,躺在床上苦捱時光,老劉就開導安慰他,與他談心,並講一些笑話逗他開心,以緩解他的傷痛。同時,老劉找來報紙上一些抗癌典型事跡的文章念給他聽,增強他生存下去的勇氣和信心,漸漸患者的心態平和了,時間一長,他把老劉當成了知心朋友,有什麼心裡話都願意向老劉傾訴。
最讓老劉自豪的是他專職陪護過一個外商的老太整整三年,這位外商的老太性格孤癖,和外商夫人合不來,一個人居住。找家政服務員更是挑剔,找了幾個年輕的家政服務員,不是她不合適,就是人家做不久,老太太有的是錢,她只是缺人跟她說話,說她願意聽的話,說令她開心的話,而這一點正是老劉的特長。
老劉飽經世故,閱歷豐富,而且善解人意,老太太有什麼不順心的事,想不開的事,老劉通過典故、親歷的事進行佐證剖析點撥,總能讓老太太解開心裡的疙瘩。
老太太喜歡談家常,談的內容既繁雜又陳舊,都是些過去怎樣受苦,怎樣殫精竭慮支撐這個家,怎樣含辛茹苦培養孩子上大學等,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囉囉唆唆,一般人很難有這個耐性聽她說完。但老劉是出了名的好脾氣,認真地傾聽老太太的嘮叨,嘴裡還不時地「嗯嗯」地答着。
試用期滿,老太太很滿意,將老劉的月薪從3,000元加到4,000元,並且不再將老劉當作「情感陪護」人員使喚,而是稱他為「秘書」,家中有什麼事也願意和他商量,請他當參謀。
老劉心裡感到特別高興,想不到自己這麼一個老年「情感陪護」人員還受到外商老太太的這麼尊重,他慶幸自己選擇了「情感陪護」這一職業,渾身充滿了使不完的勁。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情感陪護」人員都像老劉這麼好素質、這麼敬業,從我們今天辦的陪護公司看,陪護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招聘啟事上不注重知識閱歷,卻注重陪護人員為女性,且要年輕漂亮,服務內容也比較混亂,與科學意義上的「情感陪護」內涵有一定差距,有些情感陪護甚至出現「涉黃」苗頭。
前不久,我到外地辦事時路過一家情感陪護公司,便有心察訪了一下,這家公司設在一家居民樓的車庫,面積約17平方,從外表上看同一般的勞務、房屋中介所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公司招牌上的內容頗引人注目:「情感陪護,聊天伴遊......」服務項目赫然在列。
一位自稱是經理的中年男子接待了我。他熱情洋溢地介紹說:「我們這兒的陪護小姐絕大多數在18歲至35歲之間,各種類型都有,有開放型的,有學生型的,有淑女型的,看着不中意,還可以換。」他還特別提醒我:「陪護小姐服務絕對到位,需要什麼樣的服務,你們可以自己談,公司絕不干涉。」
現代社會的生活快節奏和工作的競爭忙碌,使人的精神壓力愈來愈大,需要有宣洩的渠道,「情感陪護」應該說為此提供了一個途徑,對調節人的心理情緒有幫助。況且我國已進入老年社會,約有三分之二的老年人家庭出現了空巢現象,「情感陪護」正好彌補了子女不在身邊或無法「常回家看看」的「空缺」。然而,作為一門新興的職業,不少情感陪護從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加之性格、文化、氣質甚至語言等方面的原因,往往難以滿足客戶的精神需求,甚至會讓客戶產生厭煩心理。更有甚者,還有人打着「情感陪護」的旗號,暗中搞色情服務,這更是令人深惡痛絕的。故不少人提起「情感陪護」都頗有微詞。
「情感陪護」是一項滿足被陪護人多元化精神需求的新興職業,其本身就要求從業人員不僅要懂得一定的心理學、社會學、公共關係學,而且還要儀表端莊、心地善良、知識淵博、視野開闊、善於言談,這樣才能滿足被陪護人的精神需求。
作為一名「情感陪護」從業人員不僅要有一顆真誠的愛心,讓被陪護人心理上得到慰藉,而且要使其在思想上受到啟迪,從而使被陪護人的心胸更加開闊,對生活更加充滿信心,讓被陪護人的親屬也感到放心、舒心。因此,在發展「情感陪護」職業的同時有關部門應制訂一套針對「情感陪護」的科學規範的管理辦法,不能放任自流,「情感陪護」從業人員必須經過專業培訓,經考核合格後方可持證上崗;同時對情感陪護的從業行為應予以規範、指導,以此引導和促進「情感陪護」步入良性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