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從電視圈走入飲食界打江山 蔡和平堅守:不可將垃圾塞給市民

2016-08-05
■蔡和平去年開設法式麵包店。 小蝶 攝■蔡和平去年開設法式麵包店。 小蝶 攝

蔡和平的名字在香港電視業無人不曉,他創作的《歡樂今宵》是世界電視史上的一個紀錄,亦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這名來自新加坡的電視人近年更在飲食業闖出名堂,包括不同種類和形式的食品和與飲食有關的生意。電視節目與食物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在他眼中看來原來是一致的。■文﹕小蝶

蔡和平說無論他在新加坡或澳洲唸書時,大家都是一窩蜂地唸成為專業人士的課程。他在澳洲阿地利的King's College上了一年與電視無關的課,卻在當地ADS電視台第七台工作兩年,由低做起,掃地、搬佈景、當攝影師......積累了一些製作電視節目的實踐經驗後,他返新加坡的電視台工作。1967年,無綫電視開台,他以只有21歲之齡,接受電視台總經理貝諾之邀,創作出全世界最長壽的綜藝節目《歡樂今宵》。

原來當時澳洲有一個叫《In Melbourne Tonight》的現場直播清談節目,每星期播5晚,他將它改為香港式的《歡樂今宵》,加入了唱歌表演、明星訪問、趣劇等環節,迎合香港人的口味。最重要的是:那是一個現場直播節目。在無綫剛創辦時每晚直播一個多小時的綜合節目,蔡和平無疑是具備無比的信心和膽識。

那時候,他每天早上8時上班,一直工作至《歡樂今宵》完畢。然而,他一天的工作仍未結束,因為他還要到夜總會物色歌星和傾談簽約。所以,他每晚要至大約凌晨2時才可以睡覺。在無綫的數年,每天都好像在打仗似的。

三年建起飲食王國

在電視製作中馳騁數十個寒暑後,蔡和平在3年前涉足飲食業,一切始自「添好運」。

「我與在新加坡做地產的弟弟和興到添好運飲茶,非常欣賞他們的食品,很想和他們合作。一直以來,希望取得添好運專利權的人不知凡幾,但均一一被拒。我卻依然勇於嘗試,向添好運的麥師傅表達我們的意願。別人都有經營飲食的經驗,我們完全沒有,但我們很幸運,麥桂培師傅和梁輝強師傅很信任我們,讓我們經營。我一輩子最感激兩人,一是無綫的開台總經理貝諾;另一位則是添好運的麥師傅。」

現時,新加坡共有7間添好運,每間分店每天在門外等候的人龍不絕,最高紀錄是客人在店外等候6小時才有桌子坐下。他更替添好運發展業務至澳洲、台灣、菲律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地。他亦自此愛上飲食業務,有更多元化的發展。

去年,他在中環開了一間名A La Bakery的法式麵包店。A La是法文,即at the之意。所謂法式,是麵包糕點全是百分之百法國製造。換句話說,法國供應商將他們以法國牛油、麵粉和礦泉水搓成的麵團空運到A La Bakery,然後由麵包店烘焙成一個個法式麵包。至於他們自創的曲奇餅,由於顧及客人可能對雞蛋敏感,所以不會加入雞蛋。他們的自家曲奇現時已經出口到新加坡,倒過來出口到法國亦指日可待,可見味道非常地道。

用好食材寧減利潤

為何蔡和平會經營法式麵包店?原來30多年以來,他每年的4月和10月都要參加在法國舉行的電視節,令他喜愛和深刻了解法國文化。「我喜歡他們的fine dining,很專業,不會將貨就價,偷工減料,很有日本人對食物堅持的態度。我經營麵包店也堅持用最好的食材,但價錢卻不貴。那怎樣賺錢呢?既然我不會將貨就價,就減低我的利潤好了。」

他說曾經有客人在別的麵包店購買牛角包總是要買兩個才飽肚,但在其麵包店卻只需買一個,因用料十足,吃一個已很飽。他向蔡和平道謝,感謝他做好食物。這句「多謝」令蔡和平開心不已,因為證明他的信念是對的--美好的東西永不會滅亡。「中環的租金非常昂貴,即使生意很好,我也不知道何時會回本,但我仍然要以最好的東西做給顧客。」

他繼續以他在電視台的工作節奏創立法式麵包店:由產生概念到店舖開業只需半年的時間,並請來法國駐港領事主持剪綵禮。除了中環干諾道中旗艦店和尖沙咀店外,他還計劃在年底開設第3間分店。

「我很喜歡令客人開心。客人若在生日前後3天光顧,所有產品都是買一送一,再送他們咖啡或茶。若我看到客人拿着其他咖啡店的咖啡或茶進來購物,我會免費送他們一杯有機飲品,使他們可以比較一下。我希望他們比較後了解到我們的飲品是最好的再回來光顧。」他道出其中一個吸引顧客的方法。

麵包店雖然開業只有一兩年,但他已經邁向另一個新飲食計劃--甘牌燒鵝即將在新加坡開業。

講社會責任

從事了多年飲食業,蔡和平悟出一個道理,就是製作電視節目跟烹調食物並無二樣,都是要與觀眾有交流,了解他們的喜好品味。「食物一嘗便立即知道好壞,電視節目看數分鐘後也可知成敗,我現時已經將麵包當成是我的節目。」

1997年,他創立華娛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你知道他的辦台宗旨是什麼?「無色情、無暴力、無新聞」。所謂「無新聞」,意即講求健康、娛樂性和知識性,為亞洲各國的電視觀眾提供豐富的「菜餚」。原來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已將節目與食物視為一體,而且非常重視節目的健康性。

無論是製作電視或麵包,他都講求社會責任。「我的宗旨是觀眾從電視節目得到娛樂資訊,但節目內容必須健康,不可以對年幼觀眾造成壞影響,要寓教於樂。任何人上我的節目都不可以提及金錢,因為這會令社會愈來愈物質化,教壞下一代。可惜的是,電視台現時都流於品味低俗,缺乏社會責任。電視台認為觀眾喜歡這些,我可不贊成。我打一個比喻,你吃飯時會給冰淇淋和糖果你的兒子當飯嗎?他們當然喜歡吃這些食品,但喜歡是一回事,卻不是你給他們的原因。總之,我們做大眾傳播的,最重要是履行社會責任,不可以將垃圾塞給市民。」

因此,他的經營之道也是與社會責任有關,教人注意身心健康。「我做生意抱着的宗旨是不可以害人,要幫助社會,對社會負責。」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