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此山中:童星血淚蕭芳芳

2016-08-05
■蕭芳芳是香港一個年代的縮影。 作者提供■蕭芳芳是香港一個年代的縮影。 作者提供

鄧達智

蕭芳芳「百感交集的銀幕人生」,要從鍾文略的攝影作品談起。

香港電影icon、殿堂巨星蕭芳芳為新近出版,攝影師鍾文略鏡頭下一九六零至一九八零年代香港電影明星影像集《不滅星光》(鍾文略圖,周蜜蜜編撰)寫序,讀後不無感動,聯想童年讀《兒童樂園》半月刊其中一冊中文簡譯本:《孤星血淚》。

在那些艱辛歲月,六歲進入片場拍戲(亦有說法為四歲),從此與影視行業結不解緣,以香港說來,除了芳芳,相信只有馮寶寶、王愛明等幾個當年擁有一線成人演員名氣的童星,更能體會箇中痛苦淒涼。

今天的演藝明星好做,不用說天王巨星、一線演員;縱或三、四線演員都得到娛樂媒體與群眾的關注,除非不自愛、不向上或運氣真的不濟,身披「人氣」,肯定生活無憂。

回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或以前,除非生活無着,平常人怎會無端進入「成人不成戲、成戲不成人」的歌、影藝從業員行列?

芳芳是個好例子,如果去過蘇州外圍水鄉古鎮甪直,當知該地文物重點之一:氣派軒昂佔地甚廣之蕭宅(今已改為「蕭芳芳演藝館」)原為芳芳祖父物業、家族舊居。如非時代變遷,流落他鄉,兼逢父親生意合作遇人不淑、更一命嗚呼,原亦書香世代文化頗深的蕭媽媽為家計,怎會讓女兒輟學成為童星?

芳芳寫序,找來鍾先生照相啟步,一九六九年作品、名為《兄弟姊妹》。觀眾以為大明星、國際影后生活優裕,她的着眼點卻是街頭,一抹老時光重新再現,貧苦大眾的寫實照,以敏銳的觸角、感性而細膩的筆觸描繪繁忙大街幾個小孩的動態,「......這五個孩子承載了那個時代多少香港人在艱苦歲月中奮鬥的故事。」

從小承擔艱澀童工(童星只是表面風光,真正的身份是童工),芳芳完全明白香港後來的神話並非什麼上天或政府賜予,箇中有血有淚,有過之而無不及。

母女相依為命,「...... 媽媽保護我們母女倆一路走過來,什麼苦都是她一個人扛,多不容易......別的不說,光是拍戲領取片酬,已經夠她心力交瘁。十部戲有八部是永遠拿不足片酬的。她須一次又一次地去見電影公司老闆,好話說盡,每每空手而回。最後肯付了,卻是不能兌現的支票。累積的空頭支票一大疊一大疊地放在抽屜裡。」

縱使生活艱難,芳芳媽沒有因此而讓上不了正常學校的芳芳疏懶,「......不拍戲的日子,她總安排我去學京劇、學舞蹈,還千方百計找來四位良師給我長期補習......」,所以芳芳可能成了中國影人史上,第一個在影棚長大,成為學士明星的人。在擲地有聲紅透半邊天之時,急流勇退到美國唸大學。後來回流,不單止幕前,還身兼導演、監製、製片人等等身份,後創辦「護苗基金」,呼籲並保障兒童免受性侵犯。從血淚斑斑童星之路走過來,一生好學不倦,從一個高峰跨過另一個高峰,芳芳就是香港一個年代的縮影,莫失莫忘!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