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 在紀念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和上海歌劇院建院60周年之際,上海歌劇院攜原創歌劇《雷雨》於8月11日在倫敦大劇院完成海外商演首秀,用「歌劇」這一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發出了中國原創歌劇的聲音。
《雷雨》是中國戲劇大師曹禺1933年創作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里程碑式作品。這部作品深受莎士比亞戲劇的影響,帶着「雷雨」般狂飆恣肆的個性和深沉的情感。60多年後,作曲家莫凡編寫了歌劇《雷雨》,用宣敘調與詠嘆調鋪陳和釋放故事中盤根錯節的人性糾葛,同時融入二胡、琵琶等富有中國色彩的樂器,表現出中國歌劇的鮮明個性。
歌劇《雷雨》借鑒了西洋正歌劇中的傳統手法,運用了大量的詠嘆調、宣敘調、詠敘調、謠唱曲、對唱、重唱、合唱和器樂段落,此外還增添了不少中國民族戲曲音樂的元素。如《喝藥》一場,人物心理的層層鋪排,從外鬆內緊到劍拔弩張,高潮處輔之以戲曲板鼓緊打慢唱,還有多處運用了戲曲幫腔手法,強化人物心理。
當歷時一個多小時的演出在雷雨的音效伴奏聲中落下帷幕時,現場觀眾對演出報以雷鳴般的掌聲,「雷聲」和掌聲交相輝映,響徹全場,觀眾們久久不願離去。
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演出結束後的賀詞中表示,《雷雨》是一部以西方音樂戲劇為載體,卻承載着豐富東方音樂元素的原創作品。歌劇《雷雨》在紀念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來到了莎士比亞的故鄉英國,不僅為紀念活動增光添彩,而且為中英文化交流譜寫了新樂章。
記者在演出結束後採訪了幾名觀眾,他們都對中國歌劇演員的精彩表演感到驚嘆不已。60多歲的老人布賴恩.希克告訴記者,這是他第一次觀賞中國現代歌劇,覺得歌劇《雷雨》很好地用西方戲劇的形式詮釋了中國的文化,尤其是中國樂器的演奏為其加分不少。
20多歲的凱瑟琳.考爾德和男朋友一起看完了整場演出,她認為中國和西方的歌劇有很多共通之處,雖然存在一定的語言文化差異,但演員精彩的表演成功彌補了這一隔閡。她認為《雷雨》的劇情不難理解,因為愛情是人類文明永恆的主題。
據上海歌劇院介紹,歌劇《雷雨》2006年在國內首演,時隔10年,由上海歌劇院培養的年輕演員主演的《雷雨》亮相英國舞台。此次上海歌劇院選定歌劇《雷雨》赴英國進行商業演出,正是因為看到了《雷雨》深厚的藝術魅力--無論是曹禺先生的話劇《雷雨》,還是作曲家莫凡的歌劇《雷雨》--這部劇作在全世界都擁有一定的影響力。
本次歌劇《雷雨》倫敦首演的成功振奮人心,為中國歌劇在海外的演出推廣起到了絕佳的宣傳效果,也向世界展示了具有中國標記的文化藝術名片,提升了中國原創藝術的世界影響力和市場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