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時隔逾半年後,上周三在公開市場重新啟動14天逆回購。上周人行連續三天進行14天期逆回購,公開市場操作累計淨投放創四周之最,達3,100億元(人民幣,下同)。中央調控更多地利用市場化操作,管控好資金流向,小手段具大意義。
有助延長資金鎖定期
當前內地仍須維持相對充裕的流動性,以潤澤經濟。人行近半年來,都是以7天逆回購操作調控資金流動性,貨幣信貸增長並不算低,但是,當前游資氾濫,反映企業活期存款的狹義貨幣供應量(M1),上月增長更攀升至25.4%。
內地股市、債市、商品以至樓市,都存在不同程度泡沫。7天期逆回購操作,造成大量短綫、低息資金湧向金融市場,尤其債市套利。
不過,人行在上周同時進行7天期和14天期的逆回購操作。例如上周五人行進行950億元7天期逆回購,以及500億14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分別為2.25%和2.4%。
反映遏資產泡沫決心
14天逆回購操作,在保持市場流動性的充裕的基礎上,給了市場更多的選擇。與此同時,有助延長資金鎖定期,客觀上亦可抬升資金成本。此外,中共中央政治局上月底表明要遏抑資產泡沫,14天逆回購操作,也可向市場釋出遏資產泡沫的訊號。
現時外界對中央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減息降準的預期仍高,中央要理順與市場之間的溝通互動,妥善遏資產泡沫。
值得留意的是,中央今次採用14天逆回購操作的微調方式,是相對溫和、市場感到合情合理的金融操作,可望逐步管控市場預期。相比之下,中央去年對股市和匯市的調控,皆力求一步到位,導致金融經濟出現劇震的嚴重副作用。■太平金控.太平証券(香港)研究部主管陳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