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陳出新快 產品目不暇接
歸功於「物聯網」的發展,各類智能產品迅速推陳出新。短短兩三年的時間,穿戴類的智能產品已成為市場主流。在網絡搜索「智能手環」,看到的產品令人目不暇接,各種計步、測睡眠、算心率的功能更是多得無從下手。智能手環有哪些功能?根據需求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今期「數據生活」小記就從手環的功能上分析其中的科技含量,希望為讀者們掃盲,擺脫「選擇困難症」,揀出最啱自己的智能手環。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曉菁
GPS定位 助家人監護老幼
當下市場中,智能手環產品大多擁有運動和睡眠監測的最核心配置。運動監測也就是計步,大受崇尚健康生活的現代人歡迎,幾乎所有的產品都是運用重力傳感器(G-sensor)來完成這一功能,晃動、跌落、上升、下降等各種移動變化都能被G-sensor感應。睡眠監測的精準度則一直受人懷疑:如何準確測出淺睡、深睡?但隨着技術的不斷發展,少數產品已經能準確測到入睡和醒來的時間。作為消費者,只能期待未來產品在該功能上繼續升級了。
而對於有老人和幼童的家庭,GPS定位或者是重要的功能。老人、幼童的自我保護能力較弱,隨身攜帶這類產品能降低許多意外的發生。目前許多產品主要採用MTK(聯發科技)+GPS模組的方式,而且耗電迅速仍是最頭疼的事,令許多公司在投資上都望而卻步。
外觀美麗,功能齊全,是消費者喜聞樂見的,但若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呢?有一些公司就選擇在功能上讓步,外觀第一;有些公司則功能和美觀並重,惟產品造價昂貴。消費者究竟如何選擇,只能說是見仁見智了。
續航力也是許多消費者關心的因素,大家當然希望使用時間越長越好。但是目前腕式產品功耗仍未見有突破,功耗降不下來,產品就失去了意義。功耗跟功能是息息相關的,不能為了功耗犧牲功能上的便利,這個又需要聰明的平衡。不帶熒幕的手環產品一般能連續使用半年或以上,但帶熒幕的由於採用了OLED熒幕較耗電,往往只能使用3天至20天。究竟在續航力或功能上如何取捨,就要看各個廠商對手環的定義和理解。
結合遊戲 VR手環將面世
上述的許多功能,目前市場的大多產品基本都有涵蓋,但其實還有前瞻性的功能亦是消費者期待的。目前手環配備火熱的VR、AR遊戲功能,仍處於嘗試階段,還沒有成熟的市場應用。手環商埃微(iwown)目前成為行業先行者,正嘗試與VR遊戲結合,相信未來不只是VR眼鏡,VR手環也將闖入我們的生活。
最令消費者感到驚喜的心率、血氧等健康應用,在小記翻查資料後手環產品來說仍未見有成熟的產品問世。目前,技術上的發展落後於需求,人體靜止不動的情況下有一定的準確度,但是運動的時候動態測量就容易出現偏差。但據很多行業內的技術人員分析,這個技術方向將會是智能手環產品的中流砥柱。
取代手機 Apple Watch攻移動支付
可以想像手環替代手機進行移動支付嗎?眾所周知,Apple Watch已經在這方面努力,Apple Watch 等蘋果設備的Wallet應用中添加信用卡或借記卡,完成綁定後就可開始使用。大型企業的行動通常代表着行業的方向,未來可期。
無論智能產品如何更新,消費者都將會是最終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