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生活語絲:卜卜齋

2016-08-31

吳康民

最近,報章上出現了「卜卜齋」的詞兒。許多青年人不知道卜卜齋是什麼,它就是私塾的另一個稱呼,存在於戰前。戰後基礎教育普及,私塾/卜卜齋已經消失了。

戰前的三十年代,我曾受教於一家叫「南方書院」的私塾。名堂大大,實則只有一層樓,一個教師。上午唸四書五經,下午讀算術和英文。校長兼教師姓潘,上午的課他包辦,下午另有一兩位兼職的教英文和算術。

上課之前,潘校長站在門前,拿着一把戒尺,要入學的學生唸一段四書五經,沒有唸好,便打手心。卜卜有聲,因叫「卜卜齋」。

作為未到十歲的小孩子,讀艱深的四書五經,似懂非懂,囫圇吞棗,有苦自己知。因此每天都是媽媽拖着我哭着前往上課,十次有六七次都要受戒尺之刑,所以對卜卜齋的印象十分深刻。

因為我家住在深水埗,這家私塾便在同一條街內。而且當年香港教育十分不普及,文盲眾多,能上小學的已是不錯。

後來母親病逝,我回到鄉下依靠外祖母,反而能在家鄉就讀正規的中小學,這是後話。

卜卜齋也有若干好處,就是學會背誦。許多唐詩宋詞、「古文觀止」,都是在童年時既學且背的。雖然對內容不大理解,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亦會吟」。雖然有點誇大,但童年時背下來的若干古文詩詞,對今天寫作中運用典故成語,竟是十分有用。看現在有的作者寫文章乾巴巴的,不善於加插若干用典,便覺得當年打手心的「卜卜」有聲,換來今天善於運用詞語與講話於寫作之中的好處。手心之痛,訓練今天寫作的得心應手,十分值得。

光陰易逝,歲月如梭,回憶八十年前的卜卜齋,回憶先母拉着哭泣的我,前往這家打手心的「卜卜齋」,竟是溫馨的而不是恐怖的回憶。親愛的嚴母,嚴厲的潘老師,當在天堂照看着我這個今天已是風燭殘年的老兒子、老學生,還是沒有辜負他們「卜卜」的教導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