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子森:本地內地外地皆可合作 互補不足解港缺工業空間問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香港的大學學術科研位處世界前列,但面對全球化激烈競爭、資源不足及欠缺工商界支持等挑戰,發展受到一定局限。香港大學副校長(研究)賀子森認為,香港科研需要落實「走出去」,與世界各地合作以補不足;而作為高等教育機構,港大亦將「尋求夥伴」列為三大研究策略工作之一,包括和本港其他大學、專業領域協作,同時謀求與內地及其他地方合作,特別是工業生產方面,讓科研發明能令社會得益。
在香港土生土長、於新加坡發展逾三十年的賀子森,曾借調出任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材料與工程研究所所長,熟悉當地科研環境及發展歷程。他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直言,新加坡擁有強大的化學工業,香港社會現時不可能比得上,但並不代表就此止步,「從內地以至世界尋找夥伴,香港造出發明品,對方將之商品化,又或者對方聘用我們的學生工作,增加本地學生畢業出路。」這些策略均能為本港帶來益處,而這正正是他在港大其中一項要務。
賀子森進一步講述自己推動港大研究的三大工作,分別是「創新、創業、尋求夥伴」,「(科研者)如果只困在房間自己做事,叻極有限」,他強調現今很多問題都要跨領域處理,讓擁有不同專業知識的人共同合作解決,「我的工作既要加強港大十所學院的合作,也要讓港大的研究尋求本地其他大學合作,同時間還需謀求與內地以至世界各地合作。」
他又提到,學術科研成果要從發明到投入生產,中間其實有無數工序問題需要解決,香港欠缺相關工業空間,需要向外求合作以互補不足,當中內地的大量廠房正是一大優勢。
參考新加坡 勉尖子投科研
因應社會科研氛圍,賀子森引述其於新加坡經驗指,當地非常重視工程、科學及科研,但這並非一朝一夕,而是政府願意持續投入支持,加上教育制度配合,鼓勵頂尖學生投身科研,於是取得成果。他坦言香港似乎過於側重醫科、商業等專業科目,工程、科學彷彿被矮化,視為「次等」,這種觀念很不健康。
創科局醞釀多時終於成立,尤其致力改善「中游研發」這部分,擲20億元推行「院校中游研發計劃」,賀子森對此大表歡迎,形容此舉是「踏出了一大步(a step forward)」,尤其是他於新加坡A*STAR長年從事有關方面工作,認為那的確是香港的弱點。不過他強調,着重「中游研發」的同時,絕不應忽略基礎研究,「研究項目從上至下,有着一套連貫性,不能簡單硬生生將其分割成上、中、下游」,期望政府在重視中游研發的同時,也要同步加強對基礎研究的支持,才能讓香港科研環境有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