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養生坊 > 正文

醫訊:入秋戒重口味飲食

2016-09-11
■蘿蔔湯潤燥又可消除暑氣。■蘿蔔湯潤燥又可消除暑氣。

上月23日(周二)是24節氣中的「處暑」,代表天氣將逐漸變乾、變冷,以中醫觀點而言,更是自然界「由陽轉陰」的交替時期,中醫師建議應留意肚子保暖,每天睡「子午覺」也是養生一大關鍵。開業中醫師彭溫雅表示,「處暑」是入秋第2個節氣,「處」字代表結束、終止的意思,這時白天雖然還是很熱,但晚上已漸漸有了涼意,一不注意就可能感冒,因此保暖、睡「子午覺」將是養生2大重點。

什麼是「子午覺」?她解釋,「子」代表晚上11時到凌晨1時的「子時」,「午」則是上午11時到下午1時的「午時」,分別是自然界中陰氣、陽氣最重的時候,為了避免體內氣血陰陽失調,必須好好休息。彭溫雅說,如果能在晚上11時前上床睡覺,這時經絡走到膽經,不但能消除疲勞,同時加速肝臟解毒;中午11時到下午1時則正好是走到心經,稍稍閉眼休息10分鐘到半小時,有助氣血平衡,但可別睡太久以免影響晚上睡眠。日夜溫差大,肚臍的保暖特別重要,她表示,肚臍在中醫又稱「神闕穴」,是任督二脈環繞全身的重要交會處,是調理身體氣血、補陽滋陰的重要穴位,一旦受寒很容易引發感冒、腹痛、夜尿等。彭溫雅說,除了穿衣、蓋被做好肚臍保暖,建議洗完澡後可用熱毛巾熱敷、用吹風機保暖,也可將手掌弓起成蓋子狀,輕輕拍打肚臍,將能使秋天更不容易感冒。

彭溫雅又表示,「處暑」後早晚溫差會越來越大,空氣中的水分也會變少,預防「秋燥」亦成為秋天養生重點。彭溫雅表示,到了夏秋交替之際,不少人一時難改掉夏季辛辣、重口味的飲食習慣,容易導致口乾舌燥、腸胃道吸收變差、乾咳,甚至可能引發便秘等問題。預防「秋燥」,彭溫雅建議,以保水、滋陰潤燥的食物為主,除了平時要多喝水,蔬菜方面,她最推薦白蘿蔔,不僅潤燥又可消除暑氣,磨成蘿蔔泥、煮成蘿蔔湯都是食補養生好方法。

另外,富含膠質及礦物質的秋葵也很好,可固胃還能消除疲勞,她說,近來不少人喜愛將秋葵煮成「秋葵水」,但她認為,秋葵溶浸水裡效果有限,尤其腸胃不好的人,喝了湯水可能增加腸胃負擔,建議還是直接吃秋葵最好。水果方面,梨子是彭溫雅最推薦的解燥聖品,當季的柿子、番石榴、百香果也可以多吃。此外,像是健脾胃的木瓜,不僅孕婦可以通乳、發奶,對於腸胃不好的人也有改善效果。 ■中央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