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分享心得:教學重熱誠生動 手法僅次要

2016-09-13
■董文珊(左)到荃灣官立中學任教後,有更多機會嘗試不同教學手法,準備更多有用教材或試卷研究,為提升學生成績而努力。 姜嘉軒 攝■董文珊(左)到荃灣官立中學任教後,有更多機會嘗試不同教學手法,準備更多有用教材或試卷研究,為提升學生成績而努力。 姜嘉軒 攝

社會對教師的要求愈來愈高,教書以外還要與時並進,引入不同教材及方法協助學生理解,尤其中文科近年不斷變化,一度遭文憑試「捨棄」的範文如今恢復,今年更有「三五合卷」的全新考試方式,不論對學生還是教師而言都是一大挑戰。對此董文珊深信「萬變不離其宗」,不論有否範文參考,重點始終是要教導學生如何賞析文章。又認為教學手法只屬其次,又以其偶像小思老師作例,只要是有熱誠、教學生動及有學養即是好老師。

教學如搭棚 將難題拆分

既然獲得教學組優秀教師獎項,董文珊在教學上自有一番心得。她認為中學生學習的一大目的是要應付文憑試,因此老師平日所準備的練習難度必須與文憑誠卷相若,否則只是自欺欺人。不過,一些能力稍遜學生未必有足夠能力應付,為此教學時多採用鷹架式教學,協助學生一步步解決問題,「有如搭棚一樣,將較難問題拆分成多個部分,並在每部分加入適量提示,例如點明可參考哪些資料,或解釋問題重點,讓學生跟隨步驟解答難題。」

教學手法「萬變不離其宗」

董文珊認為教學手法多試無壞,但很多時萬變不離其宗,「以中文而言,不論考試模式怎樣變,始終是要學生懂得文學欣賞或修辭技巧。」好老師亦是同理,「我在大學時曾蒙小思老師教導,她沒有跟我們『翻轉課堂』,但其教學非常生動,即使面對課堂上百名學生,都能好好跟每個學生有眼神交流,照顧到學生每一個反應。」由此可見,只要教師有學養,教書生動及有熱誠,任何年代的學生都會喜歡。

對於中文科重推範文,董文珊笑言對教師準備教材而言分別不大,「即使沒有範文那幾年,《出師表》還是會教,一方面可能是老師對中國文化經典的執着,另一方面這些經典篇章的確有着值得學習的地方。」

對學生而言,董文珊認為「老師在堂上每教一課好比在學生面前示範一次解剖,最終是要把手術刀交到學生手上,由他們自行解剖。」學生只要學懂了分析技巧及熟習出題模式,在文憑試面對範文以外的篇章也能好好處理。

談及本年文憑試中文科的「三五合卷」,董文珊坦言學生每逢考新卷都要面臨「盲摸摸」的風險,而新卷的乙部,所謂「整合拓展」比重變高,內容卻非常模糊,教師亦難作準備,「新卷乙部再無資料供抄寫,幾乎完全要求學生設身處地投入角色寫作,答案可以五花八門,學生發揮空間很大,準則卻是虛無飄渺」。

外界經常形容中文科為「死亡之卷」,她亦認同近年的確愈出愈難,「對名校學生而言可能問題不大,有挑戰性能分高下,但對絕大部分學生而言卻可能造成挫敗。」

她指以前的學生不會視中文科是負擔,因只要勤勤力力一般都能「大步檻過」,但現在的學生即使再努力亦未必有把握合格。 ■記者 姜嘉軒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