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度
香港9月4日舉行的第六屆立法會選舉,正值「佔中」收場、政改被否決與即將迎來第五任特首選舉、回歸20周年這一承上啟下之關鍵期,可謂是對特區過往表現的「政治評判」及對特區未來前途的「方向選擇」,是觀察和解讀香港的絕佳切入點。
得票分佈呈現「三變三未變」
不變在變中扎根,變在不變中發芽。此次得票分佈呈現三變三未變。正是在這三降三升的拉扯中,定型了香港新的政治格局。
一未變,建制、泛民兩大陣營的基本盤未變。得票率維持「四六比」,議席數建制多於泛民。二未變,泛民續握兩大否決權,即重大議題1/3關鍵少數和分組點票直選議席過半。三未變,仍存四成多選民未投票。雖投票人數和投票率雙創新高,但從第一屆至今,始終有四成多選民未走進票站。
一變,政團力量此消彼長。建制陣營內部變動不大,泛民中傳統大黨依舊強勁、小黨地盤被新興勢力大幅壓縮。二變,傘後勢力異軍突起。「佔中」收場後才成立、首次進立法會者,多主打「香港民族、前途自決」、「全民制憲、香港維新」等旗號。三變,世代交替。新當選26人,平均年齡比上屆降8歲至47歲,成為最年輕的一屆立法會;羅冠聰以23歲刷新最年輕當選紀錄。
選民心態決定政治格局
把脈香港,政治格局只是表徵,隱藏在選票之下的選民心態才是香港脈象之所在。
新政治格局呈現出選民心態分為五種。一是理解支持派。多認為中央已力挺香港,香港發展離不開內地,「港獨」是死路一條;內地是存在種種問題,但進步極大、前景樂觀;特區施政需不斷改進,但做了很多惠民實事,不滿大搞拉布。二是溫和反對派。擔心被內地化、不滿特區施政,但也認為中央有話事權,不排斥溝通,若港府政策惠及民生,不應一味反對。要監督、制衡,不要對立、衝突。三是激進反對派。訴求上,追求「港人優先、香港自主」,「削一國、抬兩制」。手段上,不滿溫和派的「和理非非」,抗爭更勇武激進。四是中間派。較為理性,政團歸屬性和政治色彩性較淡,投票隨議題而變換。五是游離派。政治參與度低,多抱持好壞不會差太多,好是燒了高香、壞就忍耐一點的心態。
分別來看,理解支持派少許增長,溫和反對派、中間派、游離派的空間紛紛被小幅擠壓,激進反對派則大幅上漲。合起來看,政治光譜的亮度加重、廣度拉長、平衡點向右翼激進位移;兩大陣營的基礎選民數量基本固化,誰也不服誰,但又挖不動對方的牆腳;基礎選民之間不傾聽、難溝通,且聲調越發尖銳,中間選民和游離選民不願發聲、不敢發聲;選民日益對立、撕裂,社會的調和能力驟降。
強化「一國」 才有前途
從選民心態的分析看,近年來,香港越發台灣化。台灣搞「太陽花運動」,香港搞「雨傘運動」。台灣藍綠對決,香港藍絲黃絲。台灣白色力量有三分天下之勢;香港傘後力量有三足鼎立之勢。台灣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去中國化」,搞台灣意識、「台獨」;香港激進派欲繞過「一國兩制」,去內地化,搞「本土」意識、自決。台灣搞新南向,香港反自由行。
從台灣1997年至今的發展看,搞鬥爭對抗雖可獲一時的政治選票,卻無助提升執政能力,更加劇選民撕裂對立,削弱社會的調和糾偏能力。重對抗、少建設是沒有未來的。越對抗、問題越多,問題越多、越對抗。台灣陷入了不比好反比差的惡性循環。
香港台灣化令人擔憂,但尚未陷入惡性循環,且與台灣相比,存在諸多正面轉圜的因素。如,「一國兩制」的偉大制度設計、基本法的防獨條款、比藍營有力得多的建制力量、歷史中形成的橋樑角色、保守務實的意識底色,等等。
圍繞對立撕裂及調和能力的博弈趨勢,未來觀察點有三:傘後勢力能否整合、溫和泛民能否守住既有立場、中間派和游離派是否被壓縮。香港台灣化非正途,卻是現實,須正視。抗爭中尋求妥協、優先中保持開放、自主中更重「一國」,香港才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