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紅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庫總監
立法會選舉奠定三個大局
新一屆立法會選舉,是違法「佔中」及旺角暴亂後的一次政治實力大檢閱。建制陣營面對種種不利因素,在極其嚴峻的形勢下取得佳績,使立法會總體格局仍然由愛國愛港力量主導。在70個立法會議席中,建制派在35個分區直選議席中,穩守基本盤,奪得16席,僅較上一屆微跌一席;功能組別方面則失去二席,加上獨立的醫學界當選人,愛國愛港陣營合共有41席。反對陣營則由上屆27席增至29席。此次建制派比上屆失去兩席,是在上屆大勝的基礎上出現的微小調整,反對派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自稱「大勝」,脫離事實。立法會選舉奠定了三個大局。
第一,立法會整體格局未變,建制派居於立法會中流砥柱的地位和影響力未變。建制派在全體會議點票和「兩組過半」分組點票機制中都居於主動地位,而且建制派熟悉、尊重基本法和「議事規則」,站在全港市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監督和配合特區政府施政,做到既要能夠反映民意、順應民情,又能夠有效推動特區政府依法施政。
第二,今屆選舉特區政府推出反「港獨」的「確認書」,以及中聯辦主任張曉明針對「港獨」分子參加立法會選舉一事連續發出「六問」,亮出了中央不允許「港獨」分子參選進入立法會的原則底線,令反「港獨」成為立法會選舉的鮮明主題。在多個地區直選論壇上,大部分候選人立場堅定反對「港獨」,一些形形色色的「暗獨」或「軟獨」候選人,則閃縮支吾、理屈詞窮。即使多名成功入局的「分離派」候選人,也心知肚明「港獨」是「票房毒藥」,在論壇中千方百計掩蓋其分裂立場,特別是極力推動「全民制憲、五區公投」的老牌激進組織「熱普城」,遭到崩盤式失敗,充分說明立法會選舉大局,不是使「港獨」氣勢更盛而是嚴重打擊了「港獨」氣焰。
第三,激進「本土」派只是從傳統反對派政黨「𠝹走」大量選票,傳統反對派議席被挖,元氣大傷。反對派傳統政黨碎片化趨向嚴重,加速走向式微。上屆27名反對派議員之中,有12人離開立法會,部分退休、部分選舉落敗,其中包括公民黨梁家傑、民主黨劉慧卿、普羅政治學苑黃毓民、「人民力量」陳偉業、民協馮檢基、工黨李卓人和何秀蘭等等。梁家傑是影響力頗大的公民黨黨魁,劉慧卿是立場偏激的民主黨主席,黃毓民是議會中論述能力最強的激進派議員,陳偉業是議會暴力和「拉布」的一線悍將,馮檢基是力推「港人自決」的反對派老將,李卓人是反對派煽動和組織罷工衝擊經濟的黑手,何秀蘭是對政府和建制派死纏爛打的二線悍將......這使反對派陣營的整體政治能量、戰鬥力、影響力、組織力和殺傷力,都大大下降。
激進「本土派」既缺少政治經驗又匱乏政績,他們並未做好進入架構、躋身議事殿堂的準備,對基本法、議事規則並不熟悉,這些新當選的「本土派」以及傳統反對派的「接班人」,本來就缺乏對社會經濟民生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提不出什麼建設性的問題和建議。因此,走向式微的傳統反對派,加上頭重腳輕根底淺的激進「本土派」,根本無法主導立法會大局。建制派在立法會佔據主導地位,也義不容辭地擔負起主導立法會的重任,在立法會遏制「港獨」和「拉布」,維護港人根本福祉。
香港政壇未來三大走向
2016年立法會政治光譜的變化,除了建制派在上屆大勝基礎上出現的微小調整但仍然主導立法會外,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反對派勢力萎縮,激進「本土派」勢力上升。在此情況下,議會的碎片化與整合令人關注,香港政局的未來發展可能有三個方向:
一是議會碎片化。與外國政壇只有兩、三個大黨,代表和整合主流價值觀不同,香港議會的碎片化,導致政府要分別與碎片化政黨交涉,可以預見施政將極為艱難。這意味着更多激烈的議會抗爭,行政、立法關係無可避免將會更惡劣,就像台灣因藍綠惡鬥和民粹橫行而導致社會不斷內耗,嚴重影響競爭力。
二是形成建制佔優、傳統泛民縮水、「本土」冒起的新格局。「本土派」出現的背景,跟過去的傳統反對派不同。「本土派」的第一代由「菜園村抗爭」、「保衛皇后碼頭」等社運而起,表面議題是環境、保育,深層訴求是排除內地的「本土主義」。「保育抗爭」之後,隨之而來的是2012年的「反國教」風波,以及2014年的違法「佔中」,在這次立法會選舉中冒出的激進「本土派」,都是上述幾場大型「抗爭」中的活躍分子,他們的主要訴求,已經從過去傳統反對派的「逢特(特首、特區政府)必反」,轉移到「爭取命運自決」。
三是「命運自決」的「本土意識」試圖成為整個反對派的主流,再往前走,可能就是「暗獨」或「軟獨」。激進「本土派」和他們的新訴求進入立法會之後,必然會試圖逐漸改變議會的生態,引導「命運自決」的「本土意識」成為整個反對派的主流。傳統反對派如調整立場,慢慢歸邊,香港的民主化將喪失傳統反對派所理解的在體制內扮演反對派的意涵,而演變為顛覆基本法秩序的分裂立場和行動。雖然「本土自決」路線現時顯得相對散亂,但現在反對派均圍繞着「本土」、「自決」這兩個關鍵字打轉。例如,公民黨在這次選舉中的「十大重點政策綱領」之一,就是主張「內部自決」、「港人參與自決前途」。其他傳統反對派政黨的政綱,也是傾向「內部自決」。甚至在選舉中被「滅黨」的民協,是次參選也以「香港自主」為政綱。激進「本土派」的「前途自決」、「永續自治」、「自主自治」等論述,其本質同樣是鼓吹「分裂」, 如不遏止, 難免雖無「港獨」之名,卻有暗推「港獨」之實。
(本文轉載自2016年10月號
《紫荊》雜誌,內容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