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生活語絲:陳君葆與培僑

2016-10-12

吳康民

偶然抽出一本藏書,是已故友人陳君葆老先生的女兒陳雲玉題贈。雲玉初中時曾受教於培僑,後赴北京升學,近年未有聯繫。她所贈的《水雲樓詩草》,是陳先生多年所作詩集。陳先生長年工作於香港大學,因有家長之誼,再加上當年他曾主編一本中文期刊,曾約我寫稿,所以應有雙重情誼。後來他曾組織一批港大師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往內地參觀,是港大師生踏入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其實,早在抗戰時期,他已與當年留港的愛國人士宋慶齡、何香凝、廖承志等有所交往。抗戰時香港淪陷,他堅守港大崗位,保存由內地轉移到港的一大批重要文物。不過,因為日本侵佔香港時期,他曾留守學校,或許被迫與日本侵略者周旋,因而有不少對他不利的傳言。不過,新中國成立後,他是港大最早表示支持新中國的愛國人士,並多次組織港大師生回國觀光,並獲周恩來總理接見。

正是對他生平的是非頗有議論,所以,他在香港淪陷的一九四三年底,曾作詩一首:「是非非是何從定,白馬原非馬豈知;昨日所非今又是,是非也有盡非時。」

正是陳先生與培僑有家長之誼,所以在六十年代初期,我們在原跑馬地樂活道六號的校舍加建一列簡易校舍,即「鐵皮屋」。這是當年教育司署批准採用的,此屋是作為擴充科學實驗室之用,並請一部分家長前來參觀。

陳先生參觀之後,即作詩一首以賀:「三年未到屣門庭,黌舍新修又幾增?不羡齊雲遮日起,待看嘉樹與山平。樓開實驗聲光化,學究精微數理名;閒望莫疑看草淺,近欄杆處益菁菁。」

一九六六年,培僑中學校慶,並再出版《教育問題研究》第二輯,陳先生再作詩三首作賀:「培育英才步獨先,後賢更應勝前賢,攜兒曾記趨山道,家長時還說誼聯。」、「昨歲新書手教研,未因書字頌蹄筌,如今夜雨連箐火,爭讀南華第二篇。」和「宜有飛雲憶故岑,廿年桃李借春陰;休將葉底黃鸝語,聽作疑淪鴃舌音。」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