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三沙警備區上篇
編者按:三沙警備區是中國軍隊最年輕的警備區,祖國最南端的國防動員單位,從四年前在海南三沙永興島掛牌組建的一刻起,始終處於南海警戒的前哨,海防體系的前沿,南海維權的前線。日前,本報記者隨媒體採訪團從海口到三沙市,登上西沙群島多個島嶼,採訪三沙警備區官兵踐行海防和維權鬥爭使命的擔當,見證新型海上民兵力量的成長,感受軍民協力捍衛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家國情懷。本報今天推出「走進三沙警備區」系列報道,以饗讀者。
從三沙市永興島乘坐快艇約半個小時,記者來到12海里外的趙述島--中國最南端的民兵哨所所在地。一上島,三沙警備區的兩艘快艇迅速駛離碼頭。隨行的三沙警備區司令員蔡喜宏向記者透露,剛才接報附近海域發現可疑船隻,已派出官兵前去排查。外界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成立三沙警備區,不過是政治考量,掛個牌宣示主權而已。對此,蔡喜宏強調「三沙警備區的存在不是象徵」,處於南海鬥爭的警戒前哨,海防體系的前沿支點,三沙警備區的使命就是彰顯國家主權,維護南海海洋權益。■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帆、馬靜 三沙報道
蔡喜宏是湖南漢子,臉龐卻屬於典型的「三沙黑」。他於2012年被任命為三沙警備區司令員,但他更喜歡被人叫做「南海老兵」。蔡喜宏向記者透露,2002年他就到過祖國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晚上看到船的四周密密麻麻遍佈着其他國家的鑽井平台燈火通明,日夜不停作業,掠奪南海資源,心裡很不是滋味!」今年上半年他再一次來到曾母暗沙,談及南沙島礁的巨變,這位「南海老兵」難掩激動。
赴前線勘察 浪大險送命
政委廖朝毅告訴記者,目前,警備區每名幹部都去過西沙、南沙。四年來,從司令員、政委,到普通士兵,三沙警備區官兵在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南海權益的鬥爭中不畏艱辛,勇於亮劍,積極有為,在南海航行超過60萬海里,人均3萬海里,這個數字相當於繞地球赤道16圈。
2012年7月,蔡喜宏一上任就開展前線勘察,實地調研,帶隊赴西沙跑了五天五夜,南沙又漂了九天九夜,先後登上了西沙所有島礁和南沙部分島礁。有一天在西沙換乘大小船十餘次,一個大浪把兩隻船瞬間分開,蔡喜宏一腳踩空掉了下去,幸好抓住了船幫欄杆,與死神擦肩而過。
2014年2月,西沙浪花礁三塊領海基點主權碑被損毀,周邊聚集了大量不明國籍漁船。面對超過三米的風浪,政委廖朝毅與三沙市官員和民兵一起趕赴一線,在抵近礁盤時因為風浪太大被打翻在船上,險些墮海,胳膊脫臼,他強忍着劇痛指揮人員完成拍照、測量、取證工作,並及時上報情況。
2013年10月,後勤部長張峰帶領民兵在趙述島海域巡航時,發現兩艘外籍漁船非法侵入領海,當大家準備登臨繳獲作業工具時,對方一名漁民突然準備點燃炸藥,部長張峰眼疾手快一把奪過炸藥扔到海裡,避免了一場災難的發生。
任務續拓展 向南沙推進
「四年來,三沙警備區參與組織驅趕、處置外籍漁船侵權事件上百次。隨着執法力度越來越大,海域管控越來越強,外籍漁船侵權事件逐漸減少。」廖朝毅說道。
蔡喜宏表示,「當前南海形勢日益複雜嚴峻,三沙警備區任務不斷拓展,正從西沙向中沙、南沙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