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裘槎科研獎】血管再生「鎖匙」 注射入心治病

2016-12-15
■呂愛蘭與團隊致力研究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方法。 曾慶威  攝■呂愛蘭與團隊致力研究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方法。 曾慶威 攝

參與發現內皮生成因子 呂愛蘭獲裘槎前瞻科研獎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希雯)近年醫學界積極開拓細胞再生技術,助頑疾患者康復。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及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呂愛蘭,一直致力研究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方法,是其中一名發現血管內皮生成因子的學者。這就如找到開動血管再生的「鎖匙」,配合相關技術有望研發出注射藥物醫治心臟病,其卓越貢獻獲裘槎基金會授予2017年度「前瞻科研大獎」。

心臟病是都市人的「第一殺手」,早前中大生馬倬朗患上末期心臟衰竭,換心失敗後不幸離世,讓社會大眾更為關注心臟病的威脅及治療方法。過去主要研究心臟再生的呂愛蘭指出,各種心臟病的基本原理是心血管栓塞而導致心肌壞死,心臟因此喪失功能。雖然人體部分器官或組織,例如皮膚在受傷後可復元,但心臟卻沒有自我修復的能力,「所以我希望研究讓心臟再生的方法,期望用藥令心臟生出新的血管,代替栓塞血管供血到心肌,維持心臟功能。」

細胞移植會排斥

心臟再生技術牽涉到幹細胞研究,而幹細胞可分為胚胎幹細胞及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前者只存在於胚胎發展初期,後者可在成人體內抽取培育。研究員可從幹細胞中,培育出心臟原祖細胞,然後培育心肌、心血管組織等。不過,呂愛蘭指細胞移植有機會出現排斥問題,因此研究員需要研發更適合的用於所有病人的物質。

在2009年呂愛蘭參與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功找到一種誘發心血管增新的蛋白-血管內皮生成因子(VEGF),並研發出修飾因子的修飾mRNA技術,「經修飾的因子就如一條『鎖匙』,配合相關技術,可注射到病人的心臟,啓動心血管再生。」研究成果於2013年在權威醫學雜誌發表,並於本年中申請臨床試驗。

找到「鎖匙」讓人鼓舞,呂愛蘭期望運用它去開啓更多醫學知識的大門,獲得是次裘槎前瞻科研大獎的資助,她得以繼續發展目前的科研工作,研究妊娠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

冀矯正胎兒心臟

近年全球糖尿病人數目有上升趨勢,除了本身患糖尿病的婦女外,懷孕婦女更可能因荷爾蒙改變而出現糖尿病問題,這會影響胎兒的心臟發展,以致一出生便患有心臟病,不過醫學界針對妊娠糖尿病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仍未有深入認識,呂愛蘭指未來首先要了解兩者的關係,希望用VEGF「鎖匙」或其他技術,矯正胎兒的心臟問題。

呂愛蘭自2014年於中大擔任助理教授,過去曾獲頒不少獎項,包括全額霍奇金研究生獎學金、牛津大學林肯學院頒發的卓越獎學金等。她本身擁有3項國際專利,論文曾於具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如《自然生物科技》等發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