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槎前瞻科研大獎」的得主均是在研究事業初期已有傑出成就、並具國際競爭力的科學家,而呂愛蘭(Kathy)是屬於香港土生土長的80後學者,現時才35歲。香港的科研路不容易走,但樂觀的Kathy則以旅行作比喻:「做研究就像去一個未去過的地方,過程可能很辛苦,但捱過後,便會因實踐到目標而滿足。」
年輕的Kathy在2000年才入讀中大生物化學系,畢業時剛好遇上沙士。當時還未選定未來去向的她,看到醫生與學者夜以繼日埋首研究為香港人打硬仗,心裡燃起了走醫學研究路的決心:「看到醫生和科學團隊努力抗疫之後,便想到以現時技術,很多疾病都未有治療方法,因此決定投身於科研,找新的方法幫助病人。」
Kathy其後在中大修讀生物化學哲學碩士學位,並取得一級榮譽成績。
當時Kathy心裡一直有個想法希望實踐:「在本科生時期已認識到有關幹細胞的研究,覺得很有趣,希望可以再進一步發展技術。」
可惜當時香港還未有相關的研究,原因可能與一直以來學界的弊病有關:「幹細胞的研究很昂貴,除了儀器之外,培養細胞的液體需要每天更換,為此又要特別聘請人手等。」
「香港始終是我的家」
在2005年,Kathy為了學習幹細胞的知識,遠赴英國牛津大學修讀博士,再轉到哈佛接受博士後培訓,但對於香港,她始終有說不出的歸屬感,「出國之前,覺得香港沒有這研究,唯有去西方國家學習,香港始終是我的家,我的家人全部都在這裡,所以希望將技術帶回香港,再加以發展。」在科研界一路走來,今次獲裘槎「前瞻科研大獎」,證明她的選擇並沒有錯。 ■記者 吳希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