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子珍
客觀來看,西方上百年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累積的空氣污染問題,中國在短短三十多年時間就集中爆發。但是,在「重現藍天」的治理路上,中國的空氣品質改善5到10年能夠見成效,徹底改善也不用西方那麼長的時間。《蘋果日報》悖逆國際主流共識攻擊「中國模式」,採取以偏概全,抓住北京以及華北華中地方的霧霾,攻其一點、不及其餘,誣衊「中國發展模式已把中國變成『地獄』一樣」,純屬惡意攻擊,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全國政協副主席、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12月19日於「今日中國」論壇發表講話指出,衡量一個治理制度的好與壞,應該取決於它對國家和人民所產生的良性效果,而最根本的需要就是讓人民得到安穩富足的生活。事實證明,中國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理論框架,開創了「中國模式的治理制度」,而這個模式,是最能切合國家及人民利益的最優化安排,值得大家共同維護支持。
《蘋果日報》以偏概全攻擊「中國模式」
董建華對「中國模式」的論述,是國際主流共識。《蘋果日報》昨日的社評攻擊「中國模式」,悖逆了國際主流共識。對此,《蘋果日報》也不得不承認:「吹捧所謂中國體制,中國發展模式優越的人不少,近幾年隨着中國經濟實力上升這樣的人只有更多。」這段話中的「吹捧」一詞,改為「讚揚」,就基本符合事實。但是,《蘋果日報》悖逆國際主流共識攻擊中國模式,採取的是以偏概全,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的手法。《蘋果日報》抓住內地出現的一些自然現象大做文章,聲稱北京以及華北華中地區的霧霾,「中國發展模式已把中國變成『地獄』一樣」。北京以及華北華中地區的霧霾,既有氣象因素,也與污染排放、地形等因素密切相關。總體看來是屬於自然現象,華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區處於同一個大氣流場,該地區常年盛行兩個風場輻合帶,使該地區間污染物相互輸送,互相影響,形成區域大氣複合污染。
西方國家經歷的霧霾問題更嚴重
客觀來看,西方上百年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累積的空氣污染問題,中國在短短三十多年時間就集中爆發。但是,同當年美國洛杉磯和英國倫敦遭遇嚴重霧霾不同,中國對空氣污染產生原因是清楚的,總體知道霧霾是哪裡產生的,中國一定能夠治理霧霾。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也最早遇到環境問題。
統計顯示,1840年-1900年的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有四分之一的人死於因空氣污染引起或加劇的肺病。倫敦被形容成為「一座由沼澤、迷霧、煤煙與馬糞組成的城市」,獲得了「霧都」之名。1952年倫敦出現大範圍高濃度的霧霾,導致直接或間接死亡人數過萬,成為20世紀的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促使英國痛下決心治理霧霾。相對於英國的倫敦,1943年美國「洛杉磯霧霾」事件及其後的「光化學煙霧」污染,促使美國政府和市民下決心採取措施根治霧霾。
中國治理霧霾不用西方那麼長時間
在「重現藍天」的治理路上,英國花了50多年,德國花了30多年,日本花了20多年,美國解決空氣鉛污染用了超過25年。儘管西方國家是用了幾十年把空氣污染治理好,但是治理見到效果並沒有那麼久。英國倫敦1952年發生「大霧霾」開始治理,到1960年,倫敦的二氧化硫和黑煙濃度分別下降20.9%、43.6%,就已經見到初步成效,這比中國《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2017年污染物強度下降目標還高。
比較起來,中國政府行政能力的有力和高效,在霧霾治理上可以起到西方國家政府無法比擬的作用。中國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體制,可以保證在霧霾治理上全國一盤棋。因此,對中國的霧霾治理要有信心,中國的空氣品質改善5到10年能夠見成效,徹底改善也不用西方那麼長的時間。因此,《蘋果日報》以偏概全,抓住北京以及華北華中地區的霧霾,攻其一點、不及其餘,誣衊「中國發展模式已把中國變成『地獄』一樣」,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歷史證明中國的治理體制是成功的
正如董建華指出,歷史證明中國的治理體制是成功的,令中國由飽受苦難、接近民族淪亡的關頭,於幾十年間取得許多國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建設成就,「儘管也曾經歷挫折、犯下錯誤,但有能力正視錯誤、迅速調整,令中華民族成功崛起。」
「中國模式」或「北京共識」,實質上就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社會現代化的戰略選擇,它是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整套應對全球化挑戰的發展戰略和治理模式。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或者說「中國模式」所導致的「中國崛起」,是一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一些有遠見的國外政治家和思想家已經看到,它深刻地改變了國際政治的格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改變着世界歷史的進程。「中國模式」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它拓寬了民族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豐富了人類對社會發展規律和道路的認識,促進了全球化時代人類文明的多樣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