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希雯)全球化發展及交易活動可對野生生物帶來威脅,但港大生物學者研究發現,城市對保育受威脅物種有重要角色,香港更是「極危」小葵花鳳頭鸚鵡棲居地。研究指出,不少野生動物因人類過度捕獵而成為瀕危物種,但在全球化商業活動甚至非法貿易中,這些珍貴物種有機會被釋放到世界各地,因而繼續繁衍。研究成果最近在國際研究期刊《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發表。
被獵動物逃脫 天然居地外繁衍
香港大學研究助理教授Luke Gibson與澳洲學者合作的研究發現,49種全球性受威脅生物(即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評估為「易危」、「瀕危」或「極危」生物)在其自然分佈範圍棲息繁衍,包括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鳥類、昆蟲、植物等。在港棲居的小葵花鳳頭鸚鵡,原生地為印尼和東帝汶,屬於「極危」物種,目前全球只有2,000隻。
現時香港有大約200頭小葵花鳳頭鸚鵡,主要分佈在港島薄扶林和跑馬地一帶,佔其全球數目約百分之十。Gibson解釋:「偷獵者走盡全球最偏遠的生態角落捕獵野生生物,用作製造衣服、食物或作為寵物。有些動物在過程中逃脫,在其天然居住地以外地方繁衍。」
這項發現有助科學家拯救野生物種。研究認為,可把已在其他地方棲居的種群重新引入返原生地。因應全球市場需要,在香港繁衍的種群有助增加供應,紓緩對原生地種群的威脅。另外,亦可減低外來雀鳥種群對香港生態的威脅,包括壟斷築巢位置導致本地原生雀鳥數量下跌等。
Gibson認為,此乃「一石二鳥」方案:「這個嶄新想法有望幫助受威脅物種,以及消除外來物種對新棲居地帶來的問題。」有份研究的澳洲國立大學楊鼎立表示,小葵花鳳頭鸚鵡的例子顯示,高度城市化的香港,可在保育全球性受威脅物種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