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書聲蘭語】旗袍捐贈小議

2017-01-19

廖書蘭

日前我把鄉議局的制服旗袍,捐贈給香港歷史博物館。這件事情引起一些朋友的好奇,異口同聲地想知道,捐贈旗袍背後的故事。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一日由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主辦,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台灣)協辦「香港周」。「香港周」已經是在台北第二屆舉辦了,當屆的主題是「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

所謂長衫,也就是旗袍,展出的都是香港百多年來的香港名媛、明星;諸如、林黛、鄧麗君、鄭文雅、朱玲玲、白雪仙、沈殿霞、利孝和夫人、林鄭月娥等等,筆者的旗袍有幸也是受邀之一。在台北展出了一個月,運回香港後,由於場地的關係,只能展出三十五件,筆者的旗袍都在展出的行列之一。總共兩個月的展期結束了,我收到歷史博物館的電話,詢問我要不要捐給他們?當時是不捨得的,所以我推了。

因為這是一件極具有歷史意義的旗袍,事緣在二零一一年新的鄉議局大樓建成,鄉議局由九龍塘搬到了沙田。為了慶祝這個新紀元的到來,時裝設計師劉玉蓮為我們設計了男裝女裝的制服,男裝是淨色的中山裝為主,女裝則以旗袍為體,布面的花式是劉文文以鄉議局標誌Logo的設計。含蓄而不宣揚,暗藏着鄉議局三個英文字縮寫HYK。

有人問我,為什麽鄉議局的制服要選用旗袍呢?我說,因為旗袍代表近代中國,是服裝界的經典。穿出了中國女性的婉約與嫵媚。鄉議局是新界的議會,處理新界的事務為主,而新界從來就屬於中國的,只是租借給英國九十九年而已。 換句話說,香港的新界,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中國。新界的文化是中國傳統的文化,那麽鄉議局的女議員制服,當然是旗袍。新界的文化是中國傳統的文化,那麽鄉議局的女議員制服,旗袍就當然順理成章了。

其實,香港歷史博物館本來要展出的是一件先母六十年前的旗袍。這件旗袍從上海到香港,再從香港到台灣。由於先母生長的那個時代,除了穿旗袍,還是穿旗袍,不太穿洋裝,所以衣櫃裡都是旗袍。先母去世後,我便承繼了她所有的旗袍。但是以社會的代表性來論,鄉議局的制服旗袍更具深意。

畢竟,服飾是人在社會中的一種角色表達,也是一種文化內涵的公共闡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