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正是聞雞起舞時

2017-01-17

戴永夏

猴年將逝,雞年又到,雞便成為人們感興趣的話題。尤其那些天真的孩子們,對雞年更是充滿好奇。這不,我那上小學二年級的小孫女,一打開新年年曆,便指茪W面的大公雞問我:「爺爺,為什麼明年是雞年?」我想了想,隨口應道:「因為在禽鳥中,雞的品德好,貢獻大,深孚眾望,古人便把十二生肖中的『酉』給了牠。明年是農曆酉年,輪到雞來『當家做主』了,所以明年就是雞年。」

我這樣說,並非信口杜撰。因為不管史書記載,還是民間傳說,都對雞給予很高評價。就拿反映動物崇拜的十二生肖來說,萬千動物中,只有十二種動物被選中,而雞又是其中唯一的禽類,確乎出類拔萃。不僅如此,人們還把牠跟道德掛u,稱牠為「德禽」,說牠有「五德」,這更提升了牠的聲譽和價值。

那麼,雞有哪五德呢?漢代韓嬰在《韓詩外傳》中寫道:「(雞)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書中說的「文、武、勇、仁、信」這五德,前兩德源於雞的形象和身體構造,後三德則取自雞的習性。具體而言,文德原指禮樂教化,多用在文質彬彬的君子身上。雞頭上有肉冠,彷彿是人戴冠冕;雞身披美麗的羽毛,如穿錦衣,顯得文雅端莊,氣質不凡,故有文德;武德即武道、武力。雄雞雙腿後有一個突出如腳趾的部分,稱「距」,為戰鬥的有力武器;而且身體矯捷健壯,孔武有力,故有武德;勇德即勇敢與勇猛的品德。雄雞好鬥,進攻性強,故有勇德;仁德即仁愛精神。雞見到食物不獨自佔有,而是呼引同類,一同啄食,故有仁德;信德即守信用,誠實無欺。雄雞守夜不失時,及時報曉,風雨無阻,故有信德。

正因為雞具有這麼多美德,所以在古人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也為人類作出很大貢獻;同時,古人對牠也寄予厚望,並賦予牠重要使命。在古人看來,雞是吉祥之鳥,象徵吉祥如意,能給人帶來福祉。這是因為,雞跟鳳凰有茪ㄧ悀局t。古書《山海經》上說,鳳凰「其狀如雞」;《列子新論》稱「楚之鳳凰,乃是山雞」;而《太平御覽》則說「黃帝之時,以鳳為雞」。

由此可見,雞跟鳳凰不但形貌相似,同根同族,有時還是鳳凰的化身。既然鳳凰是鳥中之王,被譽為吉祥之鳥,雞當然也不例外。有了如此身份,牠也便有了賜福於人的資本。因此在我國許多地方,春節都貼畫有雞的年畫,以求大吉大利。清代周亮工在《書影》中說:「正月初一,貼畫雞。今都門剪以插首,中州畫以懸堂。尤好畫大雞於石,元旦張之。蓋北地類呼吉為雞,俗云室上大吉也。」在陝西神木,還流行《大吉有餘》的傳統年畫,畫一對馱虓n錢樹的大公雞,預示蚋能給帶來滾滾財源。還有些地方,流傳以雞為飾物的習俗。如在陝西、魯西南和魯北一帶,年輕的母親常用彩色的碎布縫製成「春公雞」等小玩具,佩戴在孩子身上,象徵吉祥如意。

雞的另一重要使命,就是驅妖辟邪,守衛家園。大約魏晉之時,雞開始成為守門辟邪的神物。晉代《拾遺記》上說,雞能辟邪,「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魑魅丑類,自然伏退」;記當時風俗︰「今人每歲元旦,或刻木鑄金,或圖畫為雞,置於門窗上」。晉代郭璞在《玄中記》中寫得更為具體:「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雞。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雞則鳴,群雞皆隨之鳴。下有二神,左名隆,右名突,並執葦索,伺不樣之鬼,得而煞之。今人正朝作兩桃人立門旁,以雄雞毛置索中,蓋遺像也。」在這裡,「天雞」代替了原來的老虎,成了新的驅鬼的「門神」。

雞何以能辟邪?民間認為雞能逐陰導陽,喚來太陽,帶來光明。那些只能在夜間活動的鬼怪一見到光明,便逃之夭夭了。

雞還有啄食蠍子、蟲蛇,不畏劇毒的本領,由此又演化出用雞鎮宅的習俗。如在陝西一帶,每年榖雨前後,家家都貼雞王鎮宅圖。這鎮宅圖的畫法很不一般:榖雨這天,人們一早起來收集露水,再用露水研成墨汁,在紙上畫一紅冠公雞,嘴叼一毒蠍,毒蠍身上塗上紅色,表示被殺得斑斑血跡。在牆上貼此圖,據說可以驅鬼鎮惡辟邪毒,保佑一家平安。

雞對人類的貢獻,還表現在公雞的打鳴報曉上。公雞有信德,打鳴報曉及時準確,盡職盡責,從不延誤,從不失信。這對沒有鐘錶報時的古人來說,非常重要。牠不但使人們能夠較好地掌握時間,按時勞作、休息,還起到了振奮人心、鼓舞鬥志的作用。這方面例子不勝枚舉。如《詩經》裡的「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一語,就比喻在漫漫黑夜中,君子以雞鳴勵志,不改變自己的氣節,為爭取美好的明天而奮鬥。此語廣為流傳,已成為天下仁人志士恪盡職守、鞠躬盡瘁的精神寫照。而雞的這種精神,也被歷代文人墨客詠讚。如唐代詩人李頻詩云:「不為風雨變,雞德一何貞」;另一位唐代詩人徐寅詩云:「守信催朝日,能鳴送曉陰」,都是對雞鳴的高度讚美。

雞鳴的鼓舞作用,還被寫進成語,「聞雞起舞」就是很好的範例。據《晉書·祖逖傳》記載:晉代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他和好友劉琨同為司州主簿,住在一個寢室,經常在一起談論時局,慷慨激昂,立志報國。每當夜半聽到雞鳴時,祖逖就踢醒劉琨說:「這雞啼聲多麼振奮人心!咱們趕快起來舞劍吧!」於是趕忙披衣起床,拔劍起舞,刻苦練功。這一故事後世廣為流傳,成為人們發奮圖強的楷模。後世許多大家、名人,也將這一成語寫進詩詞裡,自勵和勵人。如愛國詞人辛棄疾在《菩薩蠻》中寫道:「功名君自許,少日聞雞舞」。老革命家董必武的「未因愛石心隨轉,每值聞雞夢輒醒」;魯迅的「竦聽荒雞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闌干」,都深化了「聞雞起舞」的內涵,將其提高到憂國憂民的更高思想境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