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翠袖乾坤:一人多職

2017-01-17

伍淑賢

偶然看到電視訪問香港青年協會,說全港於二零一五年共有523,700名彈性就業者,佔三百七十八萬總就業人口的13.9%強,而據政府二零零九至二零一二年統計數字,當時十五至三十九歲的彈性就業者佔約133,600人,估計過去幾年又已有增長。

青協在二零一六年底也進行了電話調查,訪問五百二十八名十五至三十四歲的在職青年,結果顯示彈性就業,竟佔在職青年的51.1%,遠高於政府估算!其中可能是由於對彈性就業有不同定義所致,但這百分比,即使打個七折也是頗高。港人一般仍以有份全職工作為正路,但數字顯示年輕人無論自願與否,職場生涯變化已很大,問題是主流社會有否正視他們的處境,和怎樣善用這寶貴的人力資源。

彈性工作已非新話題,我身邊就有很多這類年輕人,正迅速發展出一套獨有生活模式和工作倫理。不過那訪問最有趣的,是原來他們叫slash workers。slash即斜線號,指一人同時有多個事業,像「漫畫師/瑜伽教練」、「麵包師/演員/設計師」等,據說是美國一個叫Marci Alboher的專欄作家用過這名詞而流行起來。其實西方七十年代起已出現一人兼多職和漸多自由工作者的現象,只是香港經濟轉型較遲,加上全球化和科技急速發展,幾乎什麼工種都可外判,「全職長工供不應求」這問題才在這一代來個總爆發。

青協建議為這類人士提供法律保障、培訓和支援平台等,這些固然該做,但最重要是改變社會對「一身多工」人士的歧視,才可讓雙方有健康的心態去協作。比如必須摒棄一個人到某年紀必須當管理層、必須賺某個薪金的想法。

不是人人都有能力或興趣做管理,薪水更是當事人覺得可以便成,干他人底事?另外是當事人也必須知道自己當slash worker的原因,別貪一時舒服,或以為會很自由便倉卒決定。

有清晰的離場策略 (exit strategy) 也很重要,比如將來要創業?還是為了用散工支援藝術創作?抑或真樂意一生不斷嘗試各類短期工作,也甘冒種種長遠風險?這些都要仔細思量。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