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名師應試錦囊】仁作價值 遵禮為宜

2017-01-25
■《論仁、論孝、論君子》一篇成為中文閱讀卷指定篇章之一,其核心思想內容就是孔子的禮、義、仁三種思想。 資料圖片■《論仁、論孝、論君子》一篇成為中文閱讀卷指定篇章之一,其核心思想內容就是孔子的禮、義、仁三種思想。 資料圖片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創始於孔子,經過孟子及荀子的充實,奠定了早期儒學的系統。西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儒家思想取得主導性的地位。

歷代儒學均有所發展,例如漢儒的陰陽五行化、經學化;魏晉的玄學化,及至宋明時期的理學、心學。但皆脫離不了早期儒學的框架,孔、孟、荀的學說仍然是其基礎。

先學孔子 再讀孟荀

文憑試中文科閱讀卷的12篇指定文言文篇章中,選取了《論語》中的《論仁、論孝、論君子》、《孟子》中的《魚我所欲也》及《荀子》的《勸學》篇,正好讓同學們接觸早期儒學的思想特色。本文嘗試簡單地介紹孔子的思想脈絡,讓同學能夠較容易地讀通「論仁、論孝、論君子」一文。限於篇幅,孟子及荀子的思想則會另文介紹。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禮」、「義」、「仁」三者緊扣,再由這三者衍生出其他觀點。孔子生於春秋時代,當時周朝的封建制度已逐漸崩潰-國與國之間互相兼併、篡弒頻生、外族入侵,社會處於混亂狀態。面對這種失去秩序的亂世,孔子提出了恢復禮制來解決亂的問題。他認為如果恢復禮制,社會便有秩序,有了秩序,社會就不再亂,人民各得其所,生活便會安定了。

義者宜也 復禮不亂

孔子所要恢復的是「周禮」,即是周公所創立的制度。但是,當初周公制禮作樂只是定下了規矩,至於為何人民一定要守規矩則沒有說明。現在孔子提出「復禮」便要進行說明了。

孔子認為「禮」是合乎「義」的。那麼,什麼是「義」?「義者,宜也。」「義」便是合宜、恰當、適合的意思。所以孔子告訴大家,遵循禮是合宜的,是大家都認為對的,所以要「復禮」,社會便有秩序,便不會亂。

但是為何「禮」是合乎「義」呢?其判斷的標準何在?孔子便提出了「仁」的觀念。孔子沒有對「仁」作清楚的定義,但從他的論述中可知道「仁」是人與生俱來皆有的特質。而「仁」便是人作出價值判斷的基礎。所以孔子的基礎理論便是,社會亂,只有恢復秩序,人民才能過幸福的生活,因而要「復禮」,而「禮」是合乎「義」的,這是通過「仁」所作出的判斷。而「仁」是人所具有的特質。

君子去仁 惡乎成名

理解了以上的框架,便能較容易理解「論仁、論孝、論君子」一文。君子是最能體現「仁」的人,所以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即是如果君子沒有「仁」,那麼又怎能稱為君子呢?而「仁」是內在於人的價值判斷的基礎,所以君子是「不憂不懼」的,因為「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即是說君子有「仁」在心內,而「內省」即是通過「仁」作了價值判斷,既然能通過了「仁」的判斷,當然是合乎「義」(合宜)了,便會理直氣壯,哪有憂懼呢?

「孝」則是「禮」的分枝。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孔子再解釋:「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而這「孝」不是外在的規範,而是人內在情感(「仁」)在起作用。所以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這個「喜」與「懼」便是內在情感,是「仁」的表現,是合宜(「義」)的「禮」。

本文簡述了孔子的「禮」、「義」、「仁」的關係。日後孟子及荀子的思想均在這基礎上加以發揮,待後文詳談。■陳仁啟

作者介紹︰任教中學中文科超過17年。香港大學教育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

逢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