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曉夢迷蝶】自然山水興文藝 豪歌淺唱詠古今

2017-01-25

大自然除了孕育生命,也是文明之源。盱衡古今中外,文藝哲學,都離不開大自然。《禮記》中「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一句指出音樂興起源於生命與大自然合流。故中國山水畫中,時見寬袍大袖的雅人,於山石間盤膝鼓琴。西方的貝多芬被大自然感動而譜出動人心魄的《田園交響曲》;馬勒也奏出糅合中西文化的《大地之歌》。

造化奇妙作題材

詩歌與音樂關係密切,當然也逃不脫關係。《詩緯》就有「詩者,天地之心。」之言,可謂見道語。多愁善感的文人在賞玩山水時,往往情不自已擊節驚歎造化之奧妙,寫下傳誦後世的佳句鴻文。

唐宋文豪如李白、杜甫、蘇軾、陸游等,都曾寫下對自然的豪歌淺唱;晉後更有謝靈運為首的「山水詩派」,專為自然賦詩。海明威在看過一位古巴老漁夫與大自然的猛烈搏鬥後,書下千古不朽的《老人與海》;另一美國作家梭羅與大自然獨處兩年,感慨繫之而寫出自然文學的代表作品《湖濱散記》。

大自然也是哲人孕育著作的土壤。周人觀察萬物,生五行之說而演《周易》,到儒家的仁智山水,道家的游玄山水,以至佛家的觀想山水。愛慕智慧的沉思者在面對大自然時,念天地悠悠之意總油然而生。

孔子臨江,雖未至於「愴然涕下」,也興「逝者如斯」之喟;蘇軾邀月共飲而興「人有悲歡離合」之嘆;毛澤東俯視蒼茫大地而發「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豪言壯語。

現今人類崇拜科學,追趕科技,然宇宙之大,品類之盛,卻很值得大家借鑑、感悟。■羅賓 現職中學教師

rcheung@stlouis.edu.hk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