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蘇榕蓉 福州報道)由建窯建盞協會福州分會舉辦的「匠心獨具--中國建窯建盞技藝作品展」日前在福州三坊七巷開展,展品中除了老中青三代建盞藝人的精美作品外,亦有來自台灣收藏家收藏的二十多件與宋代建窯建盞同時期的其他黑釉茶盞窯口的藏品參展。記者在現場看到,展示的百餘件建盞七彩曜變,大放異彩,器型精緻、釉色優美。
建盞藝人楊敏作品《大斑鷓鴣斑宮碗》,口徑30cm,高度14.5cm,胎骨厚重,渾樸大度,口沿外撇,形制大,厚重堅實,釉面肥厚,斑點大、圓,分佈均勻;建盞工藝師王東凱作品《金縷鷓鴣斑》,口徑9.5cm,高度5cm,盞口圓潤有韻味,釉面色澤鮮潤,金中帶藍,漸變有層次。從事建盞研究三十餘年,榮獲南平市建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窯建盞煉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稱號的蔡炳昆表示,建盞的珍貴之處主要體現在其燒製難度大、成品率低。從目前的市場行情上來看,與宋代五大名窯瓷器相比,建盞的價格並不是很高,所以具有一定的市場潛力。據介紹,建盞創於晚唐五代時期,興盛於兩宋。建盞為宋時皇室御用茶具,因產自宋建州府建安縣--建窯,故稱為建盞。它是黑瓷之代表,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近日,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建盞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這是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繼建陽橘柚之後,擁有的第二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近年來,隨着海內外收藏市場對建盞的需求增多,各類假冒偽劣建盞產品紛至沓來。2012年,建陽啟動申報建盞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工作,組織相關技術部門、建盞專家學者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結合現有研發成果,編寫《建盞》產品標準,使建盞燒製技藝走上標準化、規範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