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煌 執業大律師、中澳法學交流基金會執委
行政長官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向學校發放一筆過約20萬元資助,推廣中國歷史和文化,同時,將在2017年中旬進行初中中史課程改革第二輪諮詢,加強中史教育,承傳中華民族文明。現代社會快速變化,一切都在日新月異,失去歷史的寄託,我們就會成為「無根族」,隨風飄搖。因此,我們要支持加強中史教育,對歷史有深入的認識,才能對歷史保育有正確的理解,在發展與保育中取得平衡。
筆者中學時讀中國歷史,大量的背誦扼殺了學習的興趣。結果,為應付考試而苦讀,不加理解、不經思考的強行記憶,完全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十多年來,把背下的全都還給了老師。長大後,才知道學習中國歷史獲益良多。一來,認識國家民族的歷史,從治亂興衰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以史為鑑!二來,了解歷史文化,既有利於提高思辨與分析能力,亦有助拓展世界觀,站得高,看得更遠!
抹滅歷史需付出沉重代價
歷史告訴我們,抹滅歷史需要付出代價。為了加強統治,鉗制思想,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與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果破壞了傳統文化的傳承。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宣揚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中國文化遭受到嚴重的破壞。改革開放後,才陸續在中國大陸恢復。
從另一角度而言,隨着社會不斷地發展,保育呼聲日益高漲。文物保育是透過保留、復修甚至活化歷史建築物以保留集體回憶,傳承歷史。近年來,從保留囍帖街、天星及皇后碼頭、到反高鐵及保衛菜園村等,香港的保育運動一浪接一浪。尤記得,2015年10月香港郵政以鐵板遮蓋舊郵筒上的英國皇室徽號,遭保育團體斥責為去殖民化和閹割文物。其實,舊郵筒可用則用,不可用則移往博物館存放,也就是了,大可不必大費周章。
說到保育,2015年開放的內地4A級景區晉江市「五店市傳統街區」是傑作。五店市曾經繁華,但隨着歷史發展漸漸凋零。2010年,市政府將該區中有特色的建築保留與遷建,五店市舊貌換新顏,佔地120多畝的五店市成為規模浩大的「民間皇宮」。區內不但有獨具閩南特色的「皇宮體」紅磚建築,還有中西合璧的洋樓,而明清、民國的特色建築也保存完好。還有蘇獻忠藝術館、柳青新宅、五店市民俗館、莊子文化研究會等文化設施以及南音、木偶戲、高甲戲等非遺項目,石鼓廟、虎帥爺、祖佛祖公等民間信仰......
發展與保育需取得平衡
在台灣,民進黨從政治領域到文化領域推行「去中國化」的運動。有評論認為陳水扁時代修改課綱,加重台灣歷史內容,走向日本皇民化;而蔡英文政府廢除馬英九政府時期微調的課綱,實乃「文化台獨」。國民黨人反對給予台灣青年「非中國化」的教育,認為會造成價值觀扭曲,社會不安定。
現代社會,變化才是永恒,一切都在變,日新月異的變化,造就「無根族」。他們失去寄託,隨風飄搖。可以說,如今唯一不變的是歷史。我們應以真誠的態度面對歷史,對待過去的榮與辱,在弘揚歷史的光輝的同時以錯誤為鑑,避免重蹈覆轍。古訓有云「慎終追遠」,着後人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這是個人的事,是家族的情。若放大至國家的層面,歷史傳承是每一個國人的責任。
國人應關注國史,不應把歷史變成政治工具。可以說,香港保育運動已淪為政治爭鬥的工具,為保而保。大家閑來有空,大可去五店市看看。保育,保育,要「保」,更要「育」。
正如支持加強中史教育一樣,我支持「與發展取得平衡」並合乎建築安全條例下的歷史文化保育。中史教育與保育運動有着相同的理念,我們應該以寬大的胸襟去面對歷史,去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