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瓷繪藝術家林俊佑 顛覆傳統推陳出新

2017-02-03
■林俊佑攜30件作品來港展出。 張岳悅 攝■林俊佑攜30件作品來港展出。 張岳悅 攝

80後台籍瓷器彩繪藝術家林俊佑(Vanzoi Lin)接觸瓷畫9年,其極具原創性且辨識度強的繁複工筆絕技與繪色鮮明的個人風格,使他的瓷繪作品於法國、日本、美國與瑞士等多國展覽並榮獲各類重要獎項。他自詡為從零開始創作的藝術家,從生活中汲取靈感,更希望不斷自我突破,每件作品都能超越前作。

林俊佑新春期間於Landmark North上水廣場舉辦「鳳舞.花瓷彩繪展」,展出30件以花簇、蝴蝶及鳥類為題的彩繪作品,當中包括於美國IPAT(國際瓷器藝術家與教師協會)雙年展獲金牌獎等的作品「選帝侯憂鬱的花簇」、「錦緞扇貝的狂想」及「不可思議的驚奇海貝」。他更特別為是次展覽設計及繪製了以吉祥雀鳥為主題的全新作品,在作品中他既迎合雞年的主題,又融入豐富想像及特意顛覆本應男左女右的位置,「希望翻轉大家對固定事物的印象。」

靈感來源生活

在首次來港開個展的林俊佑眼中,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香港充滿了新鮮感,陌生的廣東話和人流穿梭的形態也帶給了他一些創作靈感。他表示自己通常在生活中隨時隨地尋找靈感,或許是珠寶店中鑽石的切割和光芒,或許是路邊石縫中逆生的小花,都是他的視覺經驗累積,存在腦中等待某一天發酵成為獨特的創作題材。

他獲獎的彩繪作品「選帝侯憂鬱的花簇」重現了十八世紀歐陸御窯最纖細、最困難之木板暨銅刻版畫法,以洛可可優雅的佈局畫出了宮闈裡盛開的花團錦簇;「錦緞扇貝的狂想」則呈現貝殼形打造的六角茶罐,每面均細密地繪着織綿般的精緻畫作,彷彿每個殼扇都能開啟小宇宙中的絕艷夢境;而「不可思議的驚奇海貝」則以半寫實半幻想的概念創造出充滿細節刻畫的微雕刻紋,表現出一種類似織品或刺繡的特徵。這一個個充滿詩意的作品名來自於法文、德文或拉丁文中最美的字,「因為我之前愛寫詩,將這些名字翻譯成中文的時候就會想它更詩意化。」

不斷突破自我

瓷器彩繪起源於中國,於明清朝盛極一時,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林俊佑決心創出自己的風格,「我不想做只會複製圖案的畫師,我自詡從零開始創造作品的藝術家,即使參考着清代的稿樣,我也會畫出屬於自己的感覺。在傳統和創新之間,我愈來愈喜歡做實驗性的創作,包括在題材、技法,使用的顏料、瓷器等方面,這途徑便是自我認同,更常有些『瘋狂』的想法,我畫每一件作品都希望超越前一件,惟有不斷突破自己才是真正藝術創作者登峰造極的尋索之必要,但也得不時回到初衷,找回快樂!」

據他介紹,由於顏料調混、繪法與溫度之控制等複雜因素的影響,彩繪窯燒前後的變化未必盡在掌握中,最終效果有時不盡人意,又有時會超出預期,「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很棒的經驗,因為惟有透過火焰窯燒的方式,才能淬煉出瓷器彩繪溫潤的光澤和綺麗的顏色。」而在作為創作載體的瓷器選擇上,他也經歷了轉變,他說:「最初我喜歡骨瓷的透光性,在那種相對較軟的質地上畫出的圖案會熔於瓷表下且顏色更加鮮艷。隨着年紀漸長,我開始發現含高嶺土的硬瓷的優點,會使含助溶劑的顏料充分顯色且圖案更具凹凸立體感,這也是歐洲幾百年來都在尋找中國瓷器秘方的原因。」

推廣彩繪不遺餘力

林俊佑於2007年初次接觸瓷器彩繪,「高中時因發覺瓷杯的美而開始收藏歐洲的古董瓷器,骨瓷杯收藏得多了便想着自己畫一個。偶然機會在藝廊見到小型瓷器彩繪展覽,令我得到啟蒙,開始瘋狂地一直追尋下去。」他曾造訪過法國、日本、瑞士、美國及英國等地作交流及展出作品,多次赴法國國立塞弗爾瓷窯場研修深造。他回憶自己最初去到瓷窯場時,其實已經學會了大部分的彩繪技巧,但在那裡卻要從零開始,從牽牛花葉子的輪廓畫起。他說:「我的老師曾任窯廠的藝術總監,她覺得我畫得不好,我每畫一筆她都要走過來擦掉,一整天下來再多的自信都會被磨滅。受挫的我便請老師教我最簡單的小玫瑰圖案,照着她提供的圖樣我出乎她意料地很快畫完,從此她對我刮目相看,我也努力完成了所有最困難的課程。原來,一開始的我太急着想要完成作品,沒有調整好自己由心而發的韻律和呼吸,狀態不對,畫不出法國獨有的洛可可時期以C形、 S形曲線或漩渦狀花紋所構成的那般纖柔、輕巧、優美且浮華的裝飾風格。」

作為IPAT瓷器彩繪認證藝術家暨認證教師,他既在台灣幾所大學推廣部開設課程教瓷器彩繪,也在家中開班授課。他認為,教學就是最實際的推廣,「教學能讓民眾最直接地接觸到這項藝術並完成自己的作品,我也常去台灣的中學、大學和研究所演講與展演,希望這項較冷門的藝術能讓大部分人知道,或許不見得每個人都會喜歡,但至少要讓他們知道。」他說。■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