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通識博客 > 正文

兩地食安密不分 有機耕作漸成熟

2017-02-21
■食衛局局長高永文早前在新界農墟購買「本地信譽蔬菜」。 資料圖片■食衛局局長高永文早前在新界農墟購買「本地信譽蔬菜」。 資料圖片

- 今日香港 +公共衛生 -

香港是個不事農耕的國際大都會,幾乎所有食物都要依賴外地入口,農產海鮮類則絕大部分來自內地。有輿論認為,雖然有內地把好第一關,然而香港的食物安全法例,以及負責食物安全的政府部門(食環署、漁護署、衛生署)的協調工作等仍有改善空間。近幾年食物安全問題時有發生,政府為使巿民吃得安心,在2006年正式成立「食物安全中心」,隸屬於食物環境衛生署。現時食安中心實際上只擔任支援角色。 ■林曦彤 特約資深通識科作者

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公共衛生

1.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食品調查

表一:香港市民選擇農產品來源地意向

農產品來源地  百分比(可選擇多於一項)

內地進口     28%

本地生產     81.2%

外國進口     51.3%

無所謂      32.5%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表二:內地巿民判斷食品安全性方法

判斷方法    百分比

品牌知名度   39.2%

食品外觀    29.5%

認證標誌說明  23.6%

價格高低    3.7%

其他      4%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表三:內地巿民認為食安問題出現原因

原因      百分比

監管體系不健全 33.6%

處罰力度不夠  24.8%

相關法律不健全 12.9%

缺少行業規範  10.9%

經營者利慾薰心 15.3%

其他      2.5%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食物警報報道

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物安全中心在2017年1月4日呼籲市民不要食用一批意大利製造的銀魚醬,因為有關產品懷疑含有組胺。業界如持有受影響的產品,應停止使用或出售。

中心發言人說:「中心接獲歐洲聯盟委員會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的通報,指一款在意大利製造的銀魚醬的組胺含量不符當地規定,而當地正進行回收。預警系統資料顯示,部分受影響產品曾進口香港。」

組胺較常見於鯖科魚類,由細菌性腐敗產生。進食含大劑量組胺的魚可引致中毒反應。組胺的中毒症狀包括刺痛、口腔有灼熱感、面色潮紅、出汗、惡心、嘔吐、頭痛、心悸、暈眩及出疹。中毒症狀會在進食後幾個小時出現,並通常在12個小時內消失,亦無長期影響。中心就事件通知業界,並會繼續密切留意事件和採取適當的跟進行動。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食物安全中心

想一想

(a) 根據資料A,描述及解釋巿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理解。

(b)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香港在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上有什麼困難?試舉出其中3項,並加以解釋。

今日香港+全球化+公共衛生

2.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英國人購買有機食物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百分比(可選擇多於一項)

較少化學物    62%

天然和無添加   57%

較健康      52%

對環境較好    47%

較美味      44%

較安全      41%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英國Organic UK/Leapfrog研究公司

資料B:有關生態食品論述

針對餐桌上的眾多陷阱,科學家大力呼籲食用生態食品。所謂生態食品,即有機食品、綠色食品或無公害食品,它指糧食、蔬菜、果品、禽畜和食油等在生產加工中不使用任何化肥、農藥和添加劑,沒有轉換基因種子,並通過有關部門認證,確為純天然、無污染的安全營養食品。

生態食品始於歐美,是具有法律效應的專屬名詞,產品經嚴格程序認定後,方可打上這一標誌。

美國的有機食品、德國的「藍天使」標誌食品、意大利的「生態農業產品」和日本的自然食品均屬於生態食品。

生態食品的出現,滿足了人們對食品安全、優質、無污染、高營養的需求,又修補了地球的生態平衡。雖然生態食品價格高於普通食品,但考慮到食品安全,人們甘願花高價購買。

在德國,人們對生態食品趨之若鶩,早已供不應求。歐洲人對有機燕麥、薯仔、雞蛋和生態蘋果等的狂熱追捧,從阿根廷、智利、加拿大和南非大量進口。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有關有機耕種報道

近年愈來愈多城市人加入有機耕種行列,「兼職」耕作剛好10年的社工陳先生,多年前有親人因癌症離世,令他決心吃得健康,「自己種出來起碼吃得安心。」10個寒暑過去,他沒有請過一天病假,每周末堅持到粉嶺耕作,又鼓勵人多吃檸檬,說可平衡酸性體質。

不過,興趣也許不能為他帶來額外金錢,「如沒有墟市,是一定蝕錢的,有墟市才能收支平衡」,他期盼政府可多辦本地有機農產品的墟市,助小型農場開拓市場。

在香港經營有機農場,除了租金昂貴,另一問題是缺乏懂得有機耕作的專才,故他計劃參加漁護署推出的持續農業發展基金,最多可獲資助3 萬元買農耕機器,提高產量及減少對人手的需求。有機食品售價在香港往往被推高逾倍,以致被視為高檔產品。

他認為,隨着有機產品近年在香港的選擇愈來愈多,相信供應量的增加長遠可使售價逐步下調。

有機食品商老闆認為,歐洲市場成熟,消費者把有機食品視為日常食品,亞洲消費者則只視為保健品,消費模式大有差別。惟他預料,亞洲市場發展潛力龐大,值得投資。面對愈來愈多天然或有機產品進駐本港市場,他坦言競爭日趨激烈,產品利潤正在下滑,但亦反映市場正走向成熟。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 英國人購買有機食物的主要原因與資料B有關生態食品的論述有何共同之處?試指出並加以解釋。

(b) 有人認為「有機食品利大於弊,故此應該值得推廣。」你同意這觀點嗎?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加以解釋。

今日香港+全球化+公共衛生

3.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香港發生的問題食物事件(舉隅)

事發時間   事件

2004年5月 致癌毒粉絲

2005年8月 孔雀石綠淡水魚

2006年4月 超巿毒菜事件

2006年11月 蘇丹紅蛋

2008年9月 三聚氰胺奶粉

2008年10月 哮喘藥豬肉

2016年11月 大閘蟹含二噁英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香港獲得食物安全美譽報道

內地媒體早前發表署名報道,指香港被譽為「食品安全港」,是得益於內地方面把好了第一關,又指內地供港食品幾十年來風雨無阻,而食物在進入香港前,「已經內地檢驗檢疫部門的嚴格審核」,該文又稱,為了上述美譽,內地和香港將一起努力構築食品安全的「三道屏障」。

該報道標題為「香港如何成為食品安全港」,內容提到香港作為「美食天堂」,逾九成食物均靠外地進口,其中絕大部分鮮活食品都從內地進口,且經內地檢驗檢疫部門嚴格審核,每季的常規檢測項目達四十多項;供港蔬菜種植基地又設在非工業區,土壤和灌溉用水須符合國家標準。

內地有關機構又會對基地進行檢查審核,不合格的會被要求整改,或取消供應港澳食品商的資格,為香港把關。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香港十大癌症(2012年舉隅)

排行 種類      死亡個案 比率

01  肺癌      3,893   29.2%

02  大腸癌     1,903   14.3%

03  肝癌      1,505   11.3%

04  胃癌      657    4.9%

05  乳腺癌     604    4.5%

06  胰腺癌     538    4.0%

07  前列腺癌    362    2.7%

08  非霍奇金淋巴癌 351    2.6%

09  鼻咽癌     329    2.5%

10  食管癌     313    2.3%

   所有類別    13,336   100%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香港癌症資料中心

資料D:各國減鹽和糖措施

國家 措施

英國 英國政府加強宣傳,每年投放500萬鎊在推廣減鹽運動,包括100萬鎊用在電視廣告宣傳;另一方面,自2008年起,英國禁止在兒童節目中播放高脂、高鹽或高糖食物的廣告。

美國 加州2005年起禁止校園出售高糖、高鹽的垃圾食品;2014年11月,加州伯克利巿通過徵收汽水稅,每罐12安士含糖飲料須繳稅約0.93港元;2013年起,三藩巿禁止快餐店在兒童餐附送玩具,兒童餐符合營養標準才可豁免。

挪威 挪威設有糖稅,包括向每公升果汁或汽水徵收約8.7港元稅金,又向每公斤朱古力徵收約22.5港元的稅款。

匈牙利 2011年推行俗稱「朱古力稅」或薯片稅的稅項,向高鹽、高糖食物徵收5%至20%稅金。

新加坡 2014年推出「較健康餐飲計劃」,向全國700多間食肆提供資助,以換取食肆提供至少3款不逾500卡路里的健康餐,醬油要另上,飲料要有低糖選擇。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 在香港,有什麼因素影響食品安全水平?參考資料,試舉出其中3項,並加以解釋。

(b) 「在維持個人飲食健康方面,個人生活習慣比政府的責任更為重要。」你在何等程度上同意這說法?參考資料,加以解釋。

總結:食物安全和飲食健康方面,看似是個人問題,但牽涉資源時,就會變成一個政府層面的議題。當政府為這些事情把關時,少不免會帶來影響;採取較進取、有效措施時,例如立法徵稅,往往會令個人利益受損,招來反對聲音,也間接令成效不如預期。另外,宣傳和推廣,要達到成效,全靠個人自律和意識,其即時成效也往往存疑。

延伸閱讀

1. 《食品源頭追蹤 助餐飲業入貨》,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2/10/HK1702100032.htm

2. 《日核災食品進口 台大籲防堵》,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1/08/TW1701080003.htm

3. 《深港簽合作協議加強食安交流》,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6/11/29/YO1611290017.htm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