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昌黎,世稱「昌黎先生」。他幼年孤苦,勤奮力學,19歲起赴京求仕,惟首三次應考進士皆名落孫山;25歲時,第四次應考,才考中進士。
根據唐代科舉制度,進士及第只代表取得當官資格,還必須經過吏部銓選考試及格,才可攝職從政。
26歲至28歲那三年,韓愈三度應考吏部博學宏詞科考試,均告落第,遂三度上書宰相,要求得到公平機會,卻被置之不理,終於失意地離開長安,先後加入宣武、武寧節度使的幕僚,直至35歲,才終於正式當上朝廷命官,擔任國子監四門博士。
後來又因進言直諫等原因,得罪權貴,數度被貶,仕途浮沉,頗不得志。
因此,韓愈對官場的腐敗有深切體會,特別痛恨社會埋沒人才的劣行。他的許多作品如《師說》、《送董邵南序》、《毛穎傳》、《進學解》等,均表達了他對發掘和培育人才的重視;而在《為人求薦書》、《送權秀求序》、《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雜說.馬說》等文章中,亦多次引用「伯樂相馬」此一典故,對不能知人善任的封建統治者作出嘲諷和鞭笞。
本篇謹選讀其名作《馬說》如下:
世有伯樂①,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②於奴隸人之手,駢死③於槽櫪④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⑤。食馬⑥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⑦,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⑧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譯文
世上有懂得相馬的伯樂,然後才會出現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伯樂卻不常有。因此,即使有了上等的良馬,卻只能糟蹋於普通馬伕和僕役之手,跟其他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房裡,而不能以日行千里來聞名天下。
日行千里的馬,一餐有時能吃掉一石的粟。餵馬的人,不懂得因應千里馬的食量來餵食。這樣的馬,雖然有跑千里的能耐,可是吃得不飽,力氣不夠,優異的才能無法發揮,甚至想跟普通的馬有同等表現都不可能,還怎能要求牠日行千里呢?
不按正確的方法來駕馭牠,不配合牠所需食量來飼養,馬兒嘶鳴時又不能體會牠的意思,卻拿起馬鞭對着牠說:「天下沒有良馬。」唉!難道真的沒有良馬嗎?恐怕是他們真的不了解千里馬啊!
註釋
① 伯樂:本為星宿名字,傳說乃管理天馬之神仙,此或指春秋時期以相馬聞名的孫陽。《晉書.天文志上》:「傳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御官也。一曰司馬,或曰伯樂。」又《莊子.馬蹄》:「伯樂曰:『我善治馬。』」陸德明《經典釋文》:「伯樂,姓孫,名陽,善馭馬。石氏《星經》云:『伯樂,天星名,主典天馬。』孫陽善馭,故以為名。」
② 祇辱:祇,同「只」。辱,屈辱,辱沒。
③ 駢死:《說文》:「駢,駕二馬也。」駢本指兩馬並駕一車,引申指並列。駢死,即並排而死,指千里馬與普通馬並死於馬廄中。
④ 槽櫪:養馬的地方。《說文》:「槽,畜獸之食器。」《方言》曰︰「櫪或謂之皁。」郭璞注︰「養馬器也。」
⑤ 石:古代重量單位。《漢書.律曆志上》:「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⑥ 食馬:食,通「飼」。下文「而食」、「食之」之「食」,音義與此相同。
⑦ 見:同「現」。
⑧ 策之:策,馬鞭。此作動詞用,指鞭打、駕馭。之,代詞,指千里馬。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