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纓派駐廣西深山 逐戶探訪精準識別
從廣西南寧上林縣縣城驅車前往古春村的路程,很多路段一旁是山壁,另一旁是陡峭的山崖,其中一大段更異常艱險,被當地群眾稱為「天路」。為了解決當地群眾的貧困問題,這段即使是常人走起來都感到困難的「天路」,殘障人士黃立溫一周卻要走上四五回。黃立溫多年前因意外失去雙手,是上林縣殘聯辦公室主任,現被派駐糖紅鄉古春村任扶貧專幹。一年多來,黃立溫不但是帶領當地村民脫貧的好手,他還身體力行,讓當地村民「信窮根可挖,知未來可期」,激發起大家脫貧致富的積極性。 ■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萍 廣西報道
「一個沒有手的幹部來我們村搞扶貧,他能行嗎?」剛聽說黃立溫要作為古春村扶貧專幹時,該村村支書韋俊勤不免在心裡犯嘀咕。2015年上半年,全國正掀起精準扶貧攻堅戰熱潮,在殘聯工作多年的黃立溫因覺得自己還未在基層鍛煉過,便主動請纓要到一線扶貧。
剛開始,領導顧慮到黃立溫的特殊情況,還專門找他談話:「你有這份幹勁組織很認可,但是貧困村條件十分艱苦,你身體不便,要不要再想想?」「我1997年就到殘聯工作,18年來積累了不少幫助殘疾人融入社會的經驗,身體不便我能克服。」黃立溫的堅定打動了領導,他還申請到最窮的村鎮。
一年跑壞兩台摩托車
古春村在上林因偏遠、貧窮而聞名,想要進村入戶並不容易,必須借助交通工具,而在當地最普及、便捷的交通工具便是摩托車。然而,騎摩托車對黃立溫來說並不容易,為了克服入村的「第一道坎」,黃立溫想出一個法子:他讓同事在車把繫上布膠帶,然後裝上扣套,騎車時把手綁在車把上。這樣的騎法,在平路上倒是平穩,但若想在山高坡陡、彎多路窄的古春村村道上騎行,只要稍微有差池,無異於拿生命開玩笑。
黃立溫每次從縣城到村裡2個小時的路程,可知承受着怎樣的精神和肢體考驗。從2015年10月進村精準識別貧困戶開始,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裡,黃立溫騎車跑遍了古春村下轄的10個自然莊,對246戶人家進行識別登記。「因為路太難走,進村扶貧一年多,我都跑壞了2台摩托車了。」黃立溫雖語態輕鬆地說,但對於收入不高的基層公務員來說,報廢2台摩托車的花費不菲,但是為了盡早幫助當地貧困民眾脫貧,他覺得自己小小的損失不值一提。
為了能入戶識貧,就連車子進不去的地方,黃立溫就靠雙腳堅決要到,甚至山路太過陡峭,他還和村幹部一起拉着繩子爬過山壁。
穿越野草滿臉被蚊叮
村民藍子野原本的舊房子就在半山腰上,當時沒有路能直通他家,山腳又都是足有一人高的野草,黃立溫就把筆記本夾在腋下,扒開野草慢慢爬上去,等到了藍子野家門口才發現,自己臉上早已被野蚊子叮得滿臉包了。「古春村到處都是山地,村民們居住得很分散,有的房子甚至在半山腰沒有路,不注意的話他們就有可能因為漏掉登記,而得不到相應的扶持。」
如今經過精準識別,藍子野一家已搬離舊房子,住進了政府扶貧改造的新房,並在黃立溫幫助下加入合作社,通過貼息貸款養了6頭野豬、500隻雞,形成規模後,這個原本每年收入僅2,000多元(人民幣,下同)的十二口之家的經濟情況將會得到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