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研植物基因組 中大「由豆做起」

2017-03-15
■沈祖堯(左六)及林漢明(左七)與「植物與環境互作基因組研究中心」的團隊成員合照。 鄭伊莎 攝■沈祖堯(左六)及林漢明(左七)與「植物與環境互作基因組研究中心」的團隊成員合照。 鄭伊莎 攝

獲研資局撥8100萬元設中心 冀拓展應用至水稻番茄增農產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伊莎)全球農業長期面對耕地不足、土地退化和水源短缺的問題,限制了農作物的生產。為深入探究及破解植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的機理,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漢明與本地多間大學,將在今年6月合作成立「植物與環境互作基因組研究中心」,並獲研究資助局第七輪卓越學科領域計劃撥款8,100萬元支持。林漢明期望,中心以香港為本,但放眼世界,結合各地力量,開發改良豆科作物的新技術,應對氣候變化,並將成果及經驗應用到其他作物。

「植物與環境互作基因組研究中心」隊伍由林漢明領導,成員包括來自港大、科大及浸大的15名教授,以及在內地、美國、英國、阿根廷等地的合作夥伴。

由於世界人均耕地面積近年持續下降,料由2010年每人0.20公頃減至2050年的0.15公頃,亦有研究指氣候變化最嚴重可令農作物減產18%,令全球糧食供應面臨重大危機,中心希望能以科研從中作貢獻。

育耐旱鹽大豆 改善農作環境

多年來致力研究大豆遺傳基因的林漢明指,其團隊過往集中研究提升農作物產量和營養,而因應科學和農業發展變化,團隊正致力應用嶄新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等技術,延伸至探討大豆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他亦因應大豆的「神奇」之處,成功栽培耐旱耐鹽的大豆,以改善農作環境。

「種植大豆可進行固氮作用,攝取大氣中的氮,轉化成氨基酸、蛋白質等重要物質。」只要種植得宜,大豆亦可修復農田。林漢明指,大豆的田間固氮量平均可達每年每公頃100公斤,從而降低使用氮肥。

他近年與甘肅農科院合作研究,成功通過基因調控方法,在近20畝大小的荒地種植了新高耐逆性大豆,發現這些大豆可改善土質及修復農田。

至去年其團隊更獲甘肅省政府許可,將實驗成功的新大豆品種予當地農民種植,特別建議原種植蘋果樹的農民可加種大豆,「因蘋果樹需種植3年才有收成,若在樹與樹之間加種大豆便可善用農地,增加農民收益。」

他透露,今年暑期將在甘肅的試驗站種植抗旱大豆品種,研究減少灌溉用水。

林漢明又表示,團隊同時有於南非協助農民於邊緣土地種植大豆,及研究試驗種植高價值的作物,提高其收入;另亦有與阿根廷政府轄下組織合作,協助進行改善大豆質量的研究。

事實上,大豆只是研究團隊的先導例子,林漢明期望藉着中心的成立,結合內地及國際研究單位的科研力量,把研究大豆的經驗應用到其他作物,例如水稻及番茄等,「希望(於大豆的經驗)幫助避免有太多『trial and error』(試驗及失敗),讓我們加快了解不同品種的科學機理」,更快地將知識轉化成有助農業生產的技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