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書聲蘭語】新界歷史文化的承傳

2017-03-16
■位於元朗屏山鄉的文昌塔,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作者提供■位於元朗屏山鄉的文昌塔,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作者提供

廖書蘭

香港是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所組成的。新界面積約978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的88.5%,是香港未來可持續發展土地的主要之地。

目前生活在新界的人口約380萬,佔香港總人口的53%,大部分集中在新市鎮及鐵路公路沿線。除擁有令人稱羨的新市鎮外,還有709個鄉村組成的新界鄉郊社會。

新界與香港九龍不同,119年以前英國人是通過特殊的方式,也就是《中英展拓界址專條》,以租借的形式獲得的土地,英國人稱之「新界」。香港九龍則是割讓地,在法理上永遠割讓給英國,而新界是租借地,理論上到了99年租期屆滿,就要歸還給業主。在這兩個不同的區域,英國採取不同的管治,新界管治制度的不同,大致分為土地業權及法律方面。

所以《市區條例》不可以引入新界,包括《城市規劃條例》,直到1990年為止。以這樣的歷史淵源,因此造就了新界是一個特殊的地方。

港英政府根據《中英展拓界址專條》,對新界有特別的承諾,這有別於港九市區,因所有市區的土地都是英國的土地, 而新界是租借的,所以新界設有理民府。新界地區蘊含着豐富的中華文化和民間習俗。我們從歷史文化悠久的元朗錦田、廈村、屏山的鄧氏祠堂,可看出大約有八百到一千年的歷史。粉嶺的彭氏亦然。這足以證明, 新界地區並非不毛之地,而是有豐富中華文化底蘊的地方。

我們可以看出,本土文化主要分佈在五大氏族。他們產生過幾位狀元、進士等等。通過氏族的考究, 羅香林學者說明了「新界是一個有中華傳統文化,有根有據的地方」。在港英殖民地時代,港九市區的人犯了法,須遞解出境,而新界原居民犯了法,執法者是沒有這項權利的。

新界的特殊性,奠定了其在整個香港歷史和現實中的特殊地位。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當我們在討論新界問題,特別是有關原居民權益問題的時候,歷史傳統是不能夠被忽略的重要環節。如果歷史層面的脈絡被忽視,則我們不能夠正確把握和理解新界問題的本質。

華人社會的傳統,乃是對歷史的尊重和傳承。我們討論新界問題,也是在歷史基礎上的討論。誠然,今日的香港社會對新界原居民權益的定位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但是原居民的歷史是不能夠被刻意扭曲和掩蓋的事實。

其實,城鄉之間是能夠和諧共融的。多年來,也正是原居民的付出和奉獻,新界地區才有了不少新市鎮。當今日香港社會享受發展成果時,尊奉歷史傳承的原居民的貢獻,也應當被銘記。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