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本社慶祝了創社40周年,也為創辦的香港普通話研習社科技創意小學(普小)慶祝了創校15周年。在參加完了一連串的慶祝活動後,我們有很深的感受。
出席「社慶.校慶同樂日」的深圳市福田小學老師們,在活動後有這樣的感想:「所有的節目全部使用普通話,儘管不甚標準,卻滲透着濃濃的家國情懷。偶爾脫口而出的歇後語或成語,甚至讓人心生疑惑-這是在香港嗎?」
溝通無阻 充當翻譯
在「普通話 / 粵語教中文研討會」上,兩名普小的校友分享了他們學習的經驗,講述在小學時候打下的普通話基礎受用至今。
其中一名在城市大學讀法律的校友憶述,去年暑假到上海交流時,同行的同學只能用結結巴巴的普通話來介紹自己,他卻可以和內地的教授和學生溝通無阻,還當了同學的翻譯。
我們相信,這位校友將來必定可以為中國的法律與世界接軌作出不少貢獻。
不過,筆者留意到香港近年彌漫着所謂的「本土」意識,有人甚至覺得香港人對學習普通話的熱潮,出現了倒退的現象。抗拒學習普通話的人,並沒有看到普通話在國際上的應用已愈來愈廣泛,學習普通話的外國人也愈來愈多。
長遠來說,我們期望國家「一帶一路」的發展策略,會帶動香港的經濟發展,從而再度帶起香港人學習普通話的熱潮。因為香港人要作「超級聯繫人」配合國家所需,發揮香港所長,必定要學好普通話。
■麥淦渠 香港普通話研習社
本欄由香港中國語文學會統籌。該會創辦於1979年,宗旨是通過研究、出版、教學、交流、合作等方式促進中國語文工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