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屯門青山「紅樓」一場拆卸風波,引發古諮會將其列為暫定古蹟,一年內不得拆卸,暫保住「紅樓」這歷史建築。
十多年前經過「紅樓」一次,印象已經模糊。這次事件後,專程再訪,駕車前往並不容易,因為有輕鐵路軌建於外圍,不容易看到中山公園的牌坊,駕車繞了幾圈找不到入口,後來進入了屯門騎術學校,才能繞道前往中山公園旁的「紅樓」。原來乘搭公共交通更為方便。
這天也有家長帶同年幼子女來到「紅樓」,父母邊走邊解說,這是孫中山先生和一眾革命志士,醞釀革命推翻滿清的聚居地。讓下一代認識香港和國家不可分割的歷史,也是很有必要的。
香港與晚清革命的關係極深,在孫中山設立興中會總部之前,就有楊衢雲創立的「輔仁文社」。在中上環的一條「中山文物徑」,把孫中山先生在香港活動過的15個景點串連起來,由港大作起點至德己立街作終點,包括他當年求學就讀於拔萃書室、中央書院、香港西醫書院,還有孫中山和其他革命志士做禮拜、聚會策動革命的地方。因為舊址已拆,沉澱的歷史,埋於今天的街角、橫巷、大排檔、花檔,可尋的痕跡不多,遊客只能憑豎立的文字牌子,從文物徑認識革命黨人的點滴,也算是緬懷和學習。
今天能夠看到歷史實體的,還看破舊的青山「紅樓」,這棟兩層三間的紅色小樓,混合了中、西式的建築風格,有金頂、三角楣、陽台和圍牆,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建築。隱密的小樓,令人想像到當年的革命之火在燃燒。旁邊的中山公園,有孫中山紀念碑、銅像、遺囑碑文,亦有紅樓和歷史簡介,對革命黨人的事蹟有較為完整的概念。
年輕一代對殖民回憶留戀,是昔日殖民教育的結果。香港回歸後,政府確實需要正視民族歷史,對保留民族歷史的遺址保育,需再加一把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