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也正因《春秋.公羊傳》渲染了孔子「大一統」思想傾向,若合了統治者的心計,成為後來權勢者們的興趣所在。
到了漢武帝時,董仲舒更在八萬字的《春秋繁露》中為之拔高,認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從而形成了中國皇權社會一套完整的統治體系。
周老說:「所以,自漢武帝後的『尊孔』,尊的是《春秋.公羊傳》和董仲舒加工過的、將『大一統』精神發揚光大的『孔學』。」
周老以歷史眼光,評價儒學在中國歷朝中的地位時說:
──漢初重黃老,無為而治,休養生息;
──漢武帝積極建國,採取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先秦多國相爭,百家爭鳴;
──漢代統一天下,統一官學。
周老說:「法家殘暴,道家虛無,墨家偏激,儒家中庸。」
儒家是太平時期的選擇。儒家也需要法律,儒家和法家的分別,不在要不要法律,而在儒家以法律輔助仁政,法家以法律施行暴政。 周老對董仲舒的學說,也不盡贊同。他說,「董仲舒認為天人同類、相互感應」,提出「天人感應說,把天看作人格天,並且引進陰陽五行說,萬事分陰陽以合於五行(金木水火土),使儒學蒙上神秘化的面紗,甚至提倡巫術(算命),建立一套神乎其神的神學。」
周老進一步地解說道,董仲舒之「陰陽五行」說,份屬牽強附會,死搬硬套。比如「春夏秋冬」明明是四季,偏要加上一個「長夏」以符合「金木水火土」,春為木、夏為火、秋為金、冬為水、長夏為土的五行。又比如「東南西北」明明是四個方向,偏要加上一個「中」以符合「西為金、東為木、北為水、南為火、中為土」的五行。
所謂溫故知新,周老熟讀孔孟之書,對世局看得透徹,「孟子講,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現在雖然很多人沒有了是非之心,有些知識分子雖然知道是非,但也不怎麼說話。」
周老認為,中國經濟已經發生很大改變,下一步,其他領域也一定會隨着改變,這樣方能適應文化的發展要求。「自然規律是進化的,人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不進化,就淘汰。」
談到董仲舒強調「天人感應」,周老說:「董仲舒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董仲舒把天視為至上的人格神,認為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是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周有光的奇觀」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