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課繁重學校資源不足 老師創科資歷待加強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香港近年大力推動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去年並向全港小學提供一筆過10萬元津貼,發展成效令人關注。不過有調查發現,現時有四成高小學生並不清楚STEM為何物,半數學生指出因功課繁重,無暇參與校內STEM活動,而學校也面對人才與課時不足等障礙。負責調查機構建議當局再加強師資培訓,並設立資源分享平台,進一步提升社會對創科教育的重視程度。
青協旗下的「青年創研庫」於上月8日至22日訪問共520名小四至小六學生,了解STEM教育推行情況,整體來說,學生對「科學與科技」及「數學」知識印象正面,以10分為非常有興趣,兩項分別有6.75分及6.08分。
不過當被問到是否認識何謂STEM教育時,分別有18%及22%學生表示「頗不認識」及「完全不認識」,更有49.8%人稱因功課太多而無時間參加STEM活動,另外也有36.2%高小生認為活動費用太貴,32.9%人覺得學校活動不夠吸引。
自評「創意」「解難」僅合格
調查並要求小學生就「創意」、「解難能力」及「好奇心」等範疇作自評,以10分為最高,學生自評「好奇心」的平均分為7.16分,但「創意」、「解難能力」則只有5.95分及5.79分,僅略高於一般水平。
「青年創研庫」教育與創新副召集人陳君洋進一步指,老師是啟發學生科研興趣的最重要角色,惟目前小學師資專業資歷未必能配合,「常識科老師不少並非理科出身,他們施教的起步階段難免感到吃力」,他建議教育局設立教學獎學金予大學主修STEM相關學科的學生,鼓勵他們畢業後推動STEM教育;同時可考慮將「在職中學教師帶薪境外進修計劃」延伸至小學,讓他們有機會前往STEM教育發展較先進的國家或地區,豐富相關知識。
青協倡推經常性資助
青協項目主任陳佩珊則指,教育局向每間小學提供10萬元STEM津貼,惟款項是否足夠值得商榷,「個別教材價錢較貴,加上坊間外購服務收費及品質都不夠透明,有時學校要試好幾款才知好壞,過程中可能已經用完10萬元。」陳君洋補充指,小學亦有面臨課時不足及資源匱乏等問題,如欠缺實驗室及器材設備,對推動STEM教育也構成難度,而上述津貼僅屬一次性,認為當局應考慮提供經常性資助,幫助STEM教育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