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忞)自閉症兒童或在社交溝通、情緒表達等先天不足,令他們較易出現焦慮,若未有及早處理,或會演變成情緒病或抑鬱症。有機構調查發現,本港就讀主流學校的自閉症兒童中超過三分一有焦慮症問題,比率較外國同類兒童大幅高出逾10個百分點,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太着重學業成績。專家建議應多從孩子個人、家庭關係及學校方面着手,同時利用正確方法如正面問題、培養正面思想,循序漸進處理問題。
34%童焦慮達要介入級別
現時一般兒童患焦慮症比率為0.9%至1.9%,而針對自閉症兒童,外國有研究指其患病率高達22%,為了解香港自閉童情況,協康會今年2月向250名主流學校自閉童進行調查,以檢視他們的焦慮指數。結果調查發現,34%受訪兒童焦慮指數達到要介入的級別,更有0.8%屬嚴重焦慮;而學業成績是他們普遍最感焦慮項目,分別有37%初小生及33%高小生擔心可能會得到不好的成績。
協康會表示,以現時全港約有6,800名自閉症學生就讀主流中小學推算,多達2,300人正受焦慮困擾。
負責調查的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羅婉萍指,香港自閉童焦慮症率比外國孩子高,其中一個原因是學習文化差異,因香港着重孩子學業成績,為他們帶來不少壓力;加上表達、溝通能力欠佳,影響社交,從而增加患上焦慮症的機會。
教育心理學家顏瑋林則建議,家長可多教導孩子表達情緒,肯定及接納其感受,「不要避而不談,讓孩子知道這樣(焦慮)是不開心、好緊張」,並引導他們用適合的方式減壓,例如做運動等。家長亦應對孩子有合理的期望,不要有意無意認同或鼓勵孩子逃避困難;如有需要,家長和孩子可一起接受治療。教師若察覺學生出現持續焦慮情緒,影響在校表現,應將情況告知家長,同時亦可在功課和測考上作調適,助他們適應課業。
協康會自閉症人士服務督導委員會成員、精神科專科醫生曾韋僑表示,自閉症孩子比一般人更固執,而且社交能力、表達和適應能力欠佳,或較容易受到情緒影響,引致焦慮。
他們與普通孩子一樣,若不去正視或及早處理,久而久之有機會導致情緒病、抑鬱症,因此應投放更多資源照顧學生的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