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陳文華) 為期近4年的本港精神健康檢討昨日完成,檢討報告出爐並於昨日提交立法會,下周二進行介紹及討論。報告提出40項建議,涵蓋20個範疇。報告指出,本港接受醫管局治療的精神病患者人數由2011/2012年度的18.7萬人增加至2015/2016年度的22.6萬人,其中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新增個案人數最多,輪候時間最長。政府今年已在全港17間學校推行先導計劃,以醫療、社福界及學校3方合作的模式,從源頭疏導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問題,縮短輪候時間。
每年逾萬新症涉兒童青少年
消息人士指,每年有逾1萬名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新症個案,按年升幅約5%至6%,其中60%患自閉症及過度活躍症,少於10%屬嚴重個案,多為思覺失調或有自殺傾向,兒童及青少年非緊急個案輪候時間平均逾1年。
消息人士續指,目前每宗新症診症時間約1小時,舊症約7分鐘至8分鐘,承認診治時間不理想,會繼續跟進。
政府就此於今年及明年在本港17間學校推行先導試驗計劃,以精神科護士、社工及教師3方合作模式,在學校內提供精神健康支援,從源頭解決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問題。為避免標籤效應,不公開參與學校名單。試驗期間同步檢討成效,計劃於2018年完成先導計劃,為約200名學生提供服務。
針對長者認知障礙症患者,消息人士指,政府向全港40間長者地區中心增撥資源,為中心增聘醫護人員,並為長者提供上堂服務及訓練,減緩腦退化速度,現時已有20間長者地區中心展開計劃,約9名長者正接受服務,希望兩年內接觸約2,000名長者。
另外,現時個案經理與嚴重精神病患者的比例,由原先的1比50,降至1比47,即1名個案經理需服務47名嚴重精神病患者,消息人士指,該比例仍不能令人滿意,會考察不同地區長者集中情況並檢視人手安排。
報告還提出檢討《精神健康條例》下的「有條件釋放」機制,對即使未違反釋放條件的患者,若出現對他人有嚴重威脅或自殘現象,醫院可強行召回病人入院治療,但仍處於初步研究階段,未作定論。
另外,報告正對引入外國「社區治療令」作研究,研究讓患有嚴重精神病,對自身及他人安全有嚴重威脅的患者在社區範圍接受精神治療,同樣未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