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特稿】「每日挑戰」互動 有網民認心動

2017-05-16
■有個別人士承認對「遊戲」感興趣。網上截圖■有個別人士承認對「遊戲」感興趣。網上截圖

綜合現有資料,自殺網絡遊戲「藍鯨」明顯是有害無益的網絡陷阱,何故仍有年輕人稱願以身犯險?有心理學專家剖析指,「藍鯨」遊戲細節一旦如傳聞所述,透過「每日一挑戰」做法,或會令「玩家」養成習慣甚至期待茈憎茠熒s挑戰;而「玩家」向「管理員」每日匯報的互動,甚至「管理員」間中給予小獎勵,也易讓「玩家」對該要求自己自殘的「管理員」產生情感,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他認為一些社交能力較差、本身已受精神困擾的年輕人,有可能受這類遊戲吸引與動搖,並呼籲青少年下決定前考慮後果,切勿隨便找尋網上「寄託」。

「名校Secrets」近日接連出現「藍鯨」相關討論文章,縱然已有網民列明「藍鯨」害處,清楚指出遊戲結局只有死路一條,呼籲各界切勿誤墮陷阱,遺憾在上述專頁仍有個別網民聲言對「藍鯨」心動,甚至有自稱曾有自殺念頭的中學生在專頁留言,表示自己一度與友人透露「有禶Q玩」,反映這死亡遊戲對於一些年輕人而言是種引誘,不可不防。

臨床心理學博士萬家輝剖析指,年輕人參加這類遊戲或涉及三個因素,「其一是本身已經受到一定情緒困擾,例如是有抑鬱病徵,精神較弱者亦易受影響」;其二則是社交能力較弱的年輕人,「他們在現實世界未必有太多朋友,有機會在網絡世界上尋求依賴,以為對方是朋友,有共同『話題』。」

其三,則是沒有想到事件所帶來的後果。萬家輝表示,第三點的情況,尤其對現代年輕人而言不在少數,情況有如進行「裸聊」或「援交」般,當時人下決定一刻不見得想清楚往後惡果。

恐形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他進一步解釋,就傳聞中「藍鯨」遊戲內容而言,這類「每日一挑戰」手法確有機會讓參與者養成習慣,甚至演變成「記掛茤日有何新挑戰的期待」,加上「玩家」每日完成挑戰後都會與「管理員」匯報溝通,這類互動有機會讓雙方建立關係,如果操控者間中給予一些小獎勵,甚至有機會使被害者對於對方產生情感,形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萬家輝指出,目前消息顯示,「藍鯨」遊戲主要於網上進行,包括驗證自殘行為也僅是透過相片確認,「加害者如果面對面看見受害人自殘的痛苦,多少會有同理心。然而在這個情況而言,所有『挑戰』只在網上訊息或相片確認,加害人的內疚感將會大減」,而這將有機會使情況惡化,難以收拾。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