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 國
看到一篇學生寫的調查報道,談的是免費報的盛衰。特別注意到其中的一個論點,是提到免費報上的新聞都非常簡短,而實用性的資訊非常多。
這讓我想起二十多年前我在台灣一份報紙做戶外版編輯時的往事。那時,我時常和記者一起在假日出遊,或到溪邊釣魚,或到海邊浮潛。有一次,早上在北濱公路的鼻頭角附近浮潛完畢後,中午到鼻頭角一家餐館用餐,卻吃到意想不到的美味。
記者就想,何不開個專寫遊玩的美食專欄?於是第一篇就是報道鼻頭角那家餐廳的「花枝刺身」和「烤鰻」,本來要在文後刊登餐館地址和電話的,但那個時候的新聞報道,如果這樣做便會被視作宣傳,所以就沒有刊出。但見報後報館接到查詢這家店所在地址的電話,用香港的話語來形容,是「電話都打爆了」。
如今,這樣的新聞已不被視作宣傳,而視為實用性新聞了。實用新聞最多的,相信是和飲食有關的,因為民以食為天嘛。外來遊客,如果不熟知香港的實用性資訊報道方式,一定會對幾乎任何一間食肆都貼有不少報章雜誌介紹其美食的剪貼樣張大感奇怪。這其實就是資訊實用性泛濫的結果。
若每家餐廳都有報章雜誌說好,那表示香港的大大小小餐廳,都充斥着美食?飲食資訊重視實用性不打緊,因為讀者吃過一次之後,自然會依照自己的口味來給予評價,會不會做回頭食客,就要看真正烹調的本領了。但實用性的資訊,如醫藥資訊,如果不能判斷真假,便會損失錢財之外,甚或會賠上健康。
實用性新聞,如今不但充斥在報章雜誌,更在手機上盛行。這樣的結果,不知是否就是造成如今年輕人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原因,因為習慣按章行事,會造成的是既不作分析,也不辨真假。
這應該是新聞界該研究的課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