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古今談】波羅和「摩羅」

2017-05-19

范 舉

中國和印度已經交往了超過一千多年。其中波羅和「摩羅」都是指印度。古印度的摩揭陀國赫赫有名,是佛陀時代四大國之一,佛陀一生大半時間在摩揭陀傳法,因此它是重要佛教聖地。

唐玄奘往印度取經返唐後,在長達十二卷的《大唐西域記》中,詳述了在新疆至南印度共一百四十多國的見聞,其中有兩卷專述摩揭陀國。唐代把玄奘取西經沿途的西域人統稱為「摩羅」,也許與摩揭陀發音近似有關;後來摩羅也泛指印度人。

香港有一條街叫做摩羅街,其實就是指香港開埠之初,英國人從印度帶來的士兵和警察,以及印度的一系波斯後裔的商人,他們最初都居住在上環的摩羅街一帶,後來香港的市區逐漸發展到九龍半島,印度人不再聚居在摩羅街。香港人稱呼當時的印度警察,叫做摩羅差,即差人、警察是也。這部分人主要是錫克教的族人,摩羅差不願信奉伊斯蘭教,願意追隨英國人,來到香港生活。所以早期的摩羅差都是用黃色的頭巾包頭。

在香港開埠初期,處在上層位置的人,則是印度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統治了中東和波斯之後,強迫波斯人放棄信仰拜火教,改為信仰伊斯蘭教,並且給予不用納稅的優惠。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大批逃入中國和印度的西岸,繼續信仰拜火教。他們成為了由陸上的絲綢之路過海上的絲綢之路的經商者,還善於經營金融和財務。

正是由於長期在伊朗境內遭到壓制,一批拜火教徒移居印度,形成了目前最大的拜火教信徒團體,以及印度重要的少數民族--帕西人(Parsi,其實就是波斯人的意思)。因為有他們的存在,否則許多拜火教經典和習俗恐怕都已經不可考了。

瑣羅亞斯德教有很多流派,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宗教人物--摩尼,大幅吸收了佛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思想,以及拜火教中的佐爾文派,改革了拜火教。他開創的宗派被稱為摩尼教,也就是明教。「食菜事魔」 實際上指的是主張素食,信奉摩尼。香港人所講的摩羅,其實也是指印度的帕西人。帕西人很早就到中國的南方經營商業。他們把印度的香料、棉織品、地氈運到廣州,然後把中國的絲綢、陶瓷器、茶葉運到印度和中東地區。中國人一早就叫他們為摩羅,但是在廣州,由於音轉的關係,叫成了波羅。

根據廣東的民間傳說,唐朝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達奚司空從印度摩揭陀國乘船到廣州,達奚拜祭了南海神後,還在神廟的左右兩旁各種下一棵波羅蜜樹,這是一種能結無花果的奇樹。

達奚遊興甚高,流連忘返,耽誤了返航的時間,他急忙走下山丘趕到江邊,卻見船隊已揚帆而去,從此,他每天到土丘前眺望大海,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本國的航船來接他,最後化成了石人。

海神廟有他的塑像,也叫做波羅廟。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