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藍鯨」誘自毀 家校應重視

2017-05-22

新聞撮要

外國近年流傳一款自殺網絡遊戲「藍鯨」(Blue Whale),疑利用青少年好奇心誘取個人資料或裸照等把柄,繼而脅迫受害者進行連串自殘至最終自殺的「任務」。

香港網絡世界日前亦疑發現「藍鯨」蹤影,有自稱香港大學學生在facebook發文,稱有3名友人不約而同在網上寫上「I AM A WHALE(我是鯨魚)」字句,更留意到他們左手均有受傷包紮,懷疑有人自殘並與「藍鯨」有關。■節自《「藍鯨」疑襲港 誘細路行絕路》,香港《文匯報》,2017-5-16

持份者觀點

1. 港大發言人:網絡上流傳的「藍鯨」新聞真確性存疑,不宜回應,但同學如有疑問或需要,可向大學求助,大學學生發展及資源中心設有輔導和心理培育服務協助同學。

2. 本港警方:互聯網並非無法可依的虛擬世界,市民切勿以身試法。

3. 本港臨床心理學家:年輕人參加這類遊戲或涉及3個因素,其一是本身已經受到一定情緒困擾,例如是有抑鬱病徵,精神較弱者亦易受影響;其二則是社交能力較弱的年輕人,他們在現實世界未必有太多朋友,有機會在網絡世界上尋求依賴,以為對方是朋友,有共同「話題」;其三,則是沒有想到事件所帶來的後果。

另外,在這個情況而言,所有「挑戰」只在網上訊息或相片確認,加害人的內疚感將會大減,這將有機會使情況惡化。

4. 本港社工:世上不應有遊戲有權採集這些私人資料,年輕人如發現有人提出這類要求,應保持警覺;如已不幸牽涉其中,當事人宜向家人坦白,如有需要亦可向社工或相關專業人士聯絡,必要時應向警方求助,保障自身安全。

5. 本港中學校長:縱然教師能於課堂觀察同學身心狀況與表現,惟網絡世界複雜多變,單憑教師難以24小時了解學生網上行為,因此家長的關心亦相當重要。

6. 騰訊及百度等網絡平台:已開始檢查和刪除以「藍鯨」等為關鍵詞建立的群組和貼吧,啟動相關關鍵詞的搜索屏蔽。

多角度思考

1. 試指出「藍鯨」的運作原理。

2. 承上題,為什麼部分青少年容易受其引誘?

3. 有人指當下青少年的脆弱心理是此「遊戲」廣泛傳播的原因,你同意嗎?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