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享受寧靜修習環境 愛上《傷寒論》等典籍
香港回歸20年來,與內地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多香港學生選擇到內地升學深造,為兩地交流增添新的活力。葉家麟從香港路德會協同中學畢業後,報讀了福建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針灸推拿學專業,對於選擇中醫學專業的高校,葉家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來到中醫大,葉家麟第一感覺就是純粹、寧靜、放鬆。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選擇福建中醫藥大學的原因是,既然要報讀中醫這個自己喜歡的科目,就希望有個能修身養性的環境靜心學習,所以特意捨近求遠。」■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蘇榕蓉 福州報道/圖:受訪者供圖
中醫的博大精深深深吸引着葉家麟。在葉家麟看來,他和中醫的緣分是自然而然的,中醫治療亦很講究緣分,所謂的緣分其實是氣場相通和相感應。「中醫講究中和、陰陽平衡,幾乎所有的病症都能在中醫上找到根。我從小就想當一名醫生,家裡很多代都是行醫的,所以自然而然就報讀了中醫藥大學。家人也很支持我報考針灸專業,可以豐富自己的醫學知識。」
融匯中西有助傳承
葉家麟的愛好之一就是研讀各類中醫理論書。從人體穴位到各類中藥的學習過程中,雖然有時會感到枯燥,亦會被晦澀的術語弄得焦頭爛額,但這並沒有阻擋葉家麟學習的熱情。「因為個體差異性,中醫理論和實踐會有一點差別。」葉家麟說,中醫的經典書籍就像記錄者的故事,「我最愛的是張仲景寫的傳世巨著《傷寒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中醫不會讓我感到枯燥,『知白守黑』的思想其實已經告訴我們如何傳承中醫文化,即一定要堅守住自己的文化,但也要了解西方文化。」葉家麟認為,中醫的內容很有特色,中醫學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當時的哲學、文學等多學科知識的營養,同時又融進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血脈之中。「同一個症狀可以解讀出不同的病,也可以有不同的治法,是為同病異治、異病同治。而西醫的方式就很偏向用特定的治療方法去應對特定的病。只要熟悉了中醫的概念就不會覺得枯燥,反而像一本小說一樣愈讀愈有趣。」
記錄症狀查書尋方
有時,葉家麟身邊的朋友生病了,他每次都會認真記錄他們的症狀,然後翻閱書籍或者請教老師,看到底是什麼病,如何才能治癒。這也成為葉家麟前進的強大動力。「有一個朋友因長期失眠向我請教,我問診後發現他是氣陰兩虛,所以我先試開了補氣藥,隨後加上滋陰的藥,現在他改善了睡眠,基本沒再失眠了。我的母親因為長期的姿勢不正,加上小腿勞損,前段時間出現炎症而疼痛難忍,我用推拿手法為她紓緩了病情,加之正常的運動現在也恢復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