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浸鹹水」百日 浸大生開眼界

2017-05-31
■「海上學府」每到一個國家便會逗留4日至5日,讓學生們有機會認識當地風土人情。 受訪者供圖■「海上學府」每到一個國家便會逗留4日至5日,讓學生們有機會認識當地風土人情。 受訪者供圖

獲獎學金「海上學府」就讀 涉獵11國文化不枉此行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姜嘉軒)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皆是自我增值的不二法門,浸會大學學生蔡文健獲本屆董浩雲獎學金資助2萬美元(約15.6萬港元),今年初登上讀書出遊兩者兼備的「海上學府」,參與為期105日,途經美、日、中、南非等11個國家的海上航程。蔡文健日前分享此趟行程點滴,感激旅程讓他大開眼界,有機會接觸不同國家的人與事,學習各國風土文化和傳統習俗,縱使畢業之期因此延誤,也不枉此行。

浸大財務學四年級生蔡文健,是本屆董浩雲獎學金的香港區唯一得主,獲資助前往「海上學府」,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大學生共同於大型郵輪就讀一個學期。該學府於本年1月5日在美國加州展開,途經亞洲及非洲,共探訪11個國家的12個城市,最後在德國漢堡結束。

船上修讀4科 實地課程可貴

蔡文健「浸鹹水」歸來後分享這趟百日經歷,在「海上學府」每名學生都要於船上修讀四科,包括「中美關係」與「環球研究」兩門必修,而選修科他則選了「個人及家庭發展」和「人際關係」,再旁聽一科「心理及性別研究」。這些科目雖然跟蔡文健主修的財務學風馬牛不相及,但他卻覺得範疇更廣闊的知識多學無壞,例如「人際關係」更有助提升溝通能力,出於興趣不妨一試。

他表示,大部分科目除了會在船上上課以外,還有機會到不同國家進行「實地課程(Field Class)」,「例如『中美關係』要到上海學習,『人際關係』是往日本神戶與當地學生交流,『個人及家庭發展』則定於印度,讓我們到當地大學學習,亦有到當地孤兒院進行探訪」。此外,學生亦可額外報名「Field program」,蔡文健選了到緬甸參與義工服務,探訪南非貧民區,並有機會到撒哈拉沙漠騎駱駝,全都是難忘經歷。

蔡文健指,香港教育對於國際歷史與文化的涉獵有限,自己以往只是一知半解,此行則收穫豐富,「例如讀到南非昔日種族隔離政策的來龍去脈、印度教的歷史淵源等等,上堂以外『海上學府』更不時設有講座與電影分享會,邀請當地教授上船講述各類學術議題,或播放不同紀錄片等」,學術風氣濃厚。

每國逗留5日 認識風土人情

「海上學府」會於每個國家逗留4日至5日,讓學生們有機會認識當地風土人情,蔡文健憶述每次與學生交流都有收穫,「有一次與印度學生談論到配婚問題,原來當地有不少大學生都願意接受父母安排,相信他們能為自己作出最好安排」,他強調自己無意批判有關現象之好壞,相反是學會尊重不同文化傳統,懂得理解與包容彼此不同,才是此行最大收穫。

由於蔡文健所選擇的課程與其本科無關,他指自己應該要額外在校修讀一個學期始能畢業,但他認為自己於「海上學府」學會與不同人士相處,英文能力與眼界亦大有提升,「始終在投身社會後便要專注工作,何不把握畢業前的時光出外增廣見聞」,鼓勵學弟學妹積極考慮申請獎學金,經歷一次「海上學府」之旅。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