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十八區.20年之北區篇】北區歷經變遷 跨境童帶生機

2017-06-08

租住零售業需求增 住宅商舖呎價漲數倍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楊佩韻)北區佔地逾137平方公里,北連深圳,設有羅湖、文錦渡及沙頭角3條邊境通道,兩地經貿發展及民生需求關係密切並相互影響,現時香港更有近三萬名學童每天跨境上學。回歸20年來北區教育發展變化極大,不少學校因學童不足面臨殺校危機,但跨境學童成「及時雨」兼帶動區內住宅與地舖生意,地舖售價由每呎數千元增至每呎近三萬元。有北區校長認為,20年間香港教育制度「不停轉變,沒有定位」,期望新一屆政府要有長遠且堅定的教育計劃及方向,回歸全人教育。

在上水惠州公立學校服務40年、北區小學校長會前主席陳紹鴻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早期北區地方廣闊,最高峰期有逾五十間學校,但有部分為村校,而當時村校是使用複式教學,即一班內有不同班級的學生,要先教同一級別的學生才教另一個班級,更有村校是由一個人擔任老師、校長與書記,缺乏完善制度,到村校結束後要集中資源及學生,便有了沙頭角中心小學。

村校變千禧校 雙非童「識浀h」

回歸後北區以新市鎮形式急速發展,社區及交通沿鐵路線打通而得到改善,沙田、大埔的人遷往上水及粉嶺,鄉村學校成為屋村學校,更慢慢發展成千禧校舍,設備愈見先進。

然而,因為「莊豐源案」及「沙士」一役,北區小學同時面對殺校危機及大量雙非兒童在北區申請學位,最高峰期為2011年至2013年,北區小學出現長長人龍,陳紹鴻指「拿報名表排晒長龍,見都未見過。」

他續說,其實不少內地學童比港孩「識更多洁v,如集唱歌跳舞於一身;不少亦於3個月至4個月內學識廣東話,「大部分跨境學童很乖,加上從小接受本港教育,故與本地學生無異。」

隨2013年年初本港實施內地雙非孕婦來港產子零配額政策,教育局預料,跨境學童的需求會在2016/17學年至2018/19學年達到頂點,然後逐步回落至穩定水平。

多跨境童臨升中 殺校危機再現

陳紹鴻表示,最高峰期的跨境學童現時已是5年班,快將升中,相信可紓緩中學學生不足的情況,但小學卻會再現殺校危機,期望近年本港出生率增多有助解困。

陳紹鴻指出,回歸以來學校管理的透明度增強,教育界及社會的聲音亦能帶入議會,但教育制度卻同時急變,由會考與高考轉為現時的三三四新學制及中學文憑試,以往的實驗及工業學校亦全數轉型為文法中學。他認為教育不能見步行步,應有長遠計劃,香港教育也要與科技結合發展,期望新政府要有長遠且堅定的教育計劃及方向。

部分香港人一直認為跨境學童「是來搶資源」,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卻表示,跨境學童能活化北區、屯門、沙田及大埔的學額,令部分學校不用被殺校。

認清教育路向 增教師培訓

他續說,跨境學童與其他學童沒有分別,他們的廣東話及英語「很快上手」,只是放學要趕坐跨境巴士回家,因而錯失很多課外活動機會,且內地家長很積極學習育兒方法,他們的講座出席率比本地家長更高。

狄志遠指出,回歸初期的教學方向是希望愉快學習,茩姨w、智、體、群、美,並以「求學不是求分數」為出發點,慢慢發展至中學文憑試的「一試定生死」。

他認為,教育應回歸基本,因材施教,從眾人的思想及價值取向改變,否則多好的制度也會被扭曲,期望新一屆政府認清教育路向、加強教師培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