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宮博物院結合線上線下推廣活動,曾推出APP專門導覽國寶《韓熙載夜宴圖》,據說此番製作歷時近兩年,僅僅素材容量就將近900G,只為讓一眾學者可以充分觀賞這件傳世佳寶。而這件現藏故宮的中國十大傳世名畫《韓熙載夜宴圖》,不僅是古代經典的工筆人物,其上所載故事亦是後世熱議焦點。日前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專家來港講解系列院藏國寶,從考據角度在諸位好古之人面前再次展開這卷流轉千年的《夜宴圖》。■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韓熙載夜宴圖》卷,是五代著名畫家顧閎中所作,絹本設色,縱28.7厘米,橫335.5厘米,是今存五代時期人物畫中最傑出的代表作。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擅畫人物,尤長於刻畫人物神情意態,《韓熙載夜宴圖》是其唯一傳世之作。該圖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五代南唐大臣韓熙載放縱不羈的夜生活。全畫共分為「聽樂」、「觀舞」、「歇息」、「清吹」、「散宴」五部 分。
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副研究館員田藝珉指出:顧閎中身為御用畫師,無論是家伎的素裝艷服,男賓的青色衣衫,還是傢具的沉厚黑色,簾布的絢爛華麗,不同物象的敷色豐富大膽和諧,體現官宦家的典雅格調。畫卷每段之間以屏風相隔,進行着自然的切換,設色非常深著,最為值得關注的是畫者透過技法,對人物神態的刻畫和複雜內心世界的精準表達。
宴中主角韓熙載其人
雖然對於《夜宴圖》作者顧閎中,諸多史料中只是簡略介紹為「江南人,以善畫人物著稱,長期擔任南唐翰林畫院待詔」,但是畫中主人公韓熙載,卻世世代代被人們熱議。講解中提及,韓熙載字叔言,是今山東濰坊人,出身名門望族,唐朝末年榮登進士第,因為擅長文章書畫而名震一時,後來由於父親光嗣因事坐誅不得不逃奔江南。投順南唐後,韓熙載曾歷事李昇、李璟、李煜三世,並以其傑出的政治才幹而歷任秘書郎輔東宮太子、吏部、史館修撰、中書侍郎、兵部尚書、光政殿學士承旨等顯職。
不過雖是政途平步,卻因《韓熙載夜宴圖》畫作的傳世,給世人留下了生性放浪、沉湎聲色的頹靡形象。也正因如此,導致人們對這幅畫作的誕生根源給予了多種不同的解釋。
後主李煜繼位後,因對北方籍官員的猜忌,屢屢藉故毒殺北方籍大臣。在後周對南唐日益緊逼的形勢下,李煜卻愈加剛愎自用,整個南唐統治集團內鬥激化,在此不利的環境中,官居高職的韓熙載採取裝癲賣傻的態度,以求自保。為達到掩人耳目的目的,韓熙載在家中豢養了無數的姬妾,他曾穿得破破爛爛,手提一柄獨弦破琴,背着竹筐,假裝是沿街乞討的盲人,到各個姬妾的門前去討錢,被朝廷傳為笑談。以至於後世蘇東坡將其寫在詩中:「欲教乞食歌姬院,故與雲山舊衲衣。」韓熙載家裡的很多姬妾都和門客有染,他卻毫不在乎,甚至有客人賦詩道:「最是五更留不往,向人枕畔着衣裳。」然而即使如此,李煜仍對韓熙載不放心。為了摸清韓熙載的底細,李煜派畫院的「待詔」顧閎中和周文矩到韓家,暗地窺探韓熙載的活動,命令他們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實地畫下來交給他看,如此誕生了此幀《韓熙載夜宴圖》。顧閎中和周文矩到了韓熙載家以後,恰逢韓熙載在家夜宴, 顧閎中憑藉驚人的記憶力,把韓熙載家中整個夜宴過程默記在心,回去後即刻揮筆作畫。原是暗藏殺機的一個歷史瞬間,卻意外地將這樣一幅傳世精品流傳下來,以至於千年以來,凡有此畫著錄的各書,都對它有着極高的評價。
畫中五幕
不幸的是,周文矩所作畫卷已經失傳,如今只剩下顧閎中所作的《韓熙載夜宴圖》。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副研究館員田藝珉指出:畫作共分有五個部分,不過每一部分都可獨立存在,「中國古代畫作長卷的展開方式是緩緩進行的,展開的同時故事畫面隨之滾動,雖是記述不同時間點上的場面,但是畫卷主人公都以韓熙載為中心表現對象的。」
第一段「聽樂」,描繪了韓熙載與賓客們正在聆聽彈奏琵琶的情景,畫家着重地表現演奏剛開始,全場氣氛凝注的一剎那。畫上每一個人物的精神和視線,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結構緊湊,人物集中。畫中人物斂聲屏氣的神情使場面顯得十分寧靜,而這音符震動觀眾的耳膜,勾攝出聽者的內心情感。畫家對於不同的人物,根據他們不同的身份和年齡,刻畫出他們各自不同的姿態、性格和表情,也體現出作畫者非凡的畫藝。田藝珉指出:此段出現人物最多,計有七男五女,有的可確指其人,彈琵琶者為教坊副使李佳明之妹,李佳明離她最近並側頭向着她,穿紅袍者為狀元郎粲,另有韓的門生舒雅、寵伎弱蘭和王屋山等。
第二段「觀舞」,描繪了韓熙載親自為舞伎擊鼓,氣氛熱烈而動盪。當中的和尚拱手伸出手指,眼神正在注視着韓熙載擊鼓的動作,而非舞動的仕女,露出尷尬的神態,道破人物身份界定出的角色特質。第三段「歇息」,描繪的是宴會進行中間的休憩場面,人物安排相對鬆散。韓熙載在侍女們的簇擁下躺在內室的臥榻上,也是整個畫卷所表現的夜宴情節的一個間歇,整體氣氛舒緩放鬆。第四段是「清吹」,此時描繪的是韓熙載和侍女們一起洗漱的場景。人物疏密有致,樂伎們的吹奏動作中,使人感到高亢、豐富的管樂和聲,調動了欣賞者的情緒。奏樂的女伎們排成一列,參差婀娜,各有不同的動態,統一之中顯出變化,似乎畫面中迷漫着清澈悅耳的音樂。
第五段「散宴」畫面描繪宴會結束,賓客們有的離去,有的依依不捨地與女伎們談心調笑的情狀,結束了整個畫面。完整的一幅畫卷交織着熱烈而冷清、纏綿又沉鬱的氛圍,在醉生夢死的及時行樂中,隱含着韓熙載對生活的失望。
五段畫卷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韓熙載和賓客們玩樂的場景,透過各不相同的神態,講述出歡樂場景背後的人物心理變化。
據悉從首段到尾段,《韓熙載夜宴圖》共有四十六人,雖然觥籌交錯談笑風生,但只有韓熙載始終眉頭緊鎖、心事重重。瀏覽全圖,宴中歡愉其實皆是人間浮華幻象,宦海人生,本來難逃束縛,得失間最能體味人世的喜怒哀樂,或許如韓熙載般經歷過宴中熱烈到宴散的冷清,才能得悟破執。
畫作流轉
至於此作的繪製年代,由畫中器物所顯示的年代判定,應是宋代摹本,非顧閎中真跡。根據是畫中家伎身穿腰身下移至腰部的襦裙,不同於出土的南唐女俑高腰束胸的襦裙裝扮,同時韓熙載所戴高紗帽,形制是宋代才出現的東坡巾。畫中青瓷壺碗、燭台等器用形制,也與其它宋畫中的器用以及宋墓出土物一致。
此畫曾被溥儀出紫禁城時帶至長春,二戰後流入民間。田藝珉指:1945年,近代畫家張大千用五百両黃金購得此作,後帶到香港,1951年時旅居香港的張大千準備移居海外,出走之前將這張《韓熙載夜宴圖》出讓他人,之後才被中國政府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從香港購回,1959年被文化部文物局撥入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至此幾經波折後的《韓熙載夜宴圖》最後又回到了北京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