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十八區.20年之屯門篇】交通便百業興 屯門華麗轉身

2017-06-09
■輕鐵、西鐵及屯門公路為區內居民外出返工提供便利,亦帶動當區經濟繁榮。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輕鐵、西鐵及屯門公路為區內居民外出返工提供便利,亦帶動當區經濟繁榮。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

擴屯路通西鐵開口岸 成「珠三角1小時經濟圈中心點」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文華)位於香港西北部的屯門區早早發展,區內的屯門新市鎮屬新界首3個新市鎮其中之一,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回歸前的屯門,工業、商業、服務業不發達,交通不便,屯門人面臨區內搵工難、外出卻交通不便的困擾,普遍收入較低,甚至被稱為「貧民區」。屯門區議會副主席李洪森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一切隨着香港回歸而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西鐵線開通、深港西部通道通車、屯門公路擴闊工程及深圳灣口岸設立,在得益於「橋頭經濟」效應下,屯門區華麗變身為「珠三角1小時經濟圈中心點」。

現時的屯門,區內人口逾五十萬,受益於跨境旅客及內地高強消費力,各大國際品牌爭先進駐屯門,區內服務業興盛,就業機會遠多於以往。區內輕鐵、西鐵線陸續開通,由屯門直達銅鑼灣僅需1小時,區內居民生活便利,收入提升,徹底洗去「貧民區」印記。

交通順助洗脫「貧民區」印記

於屯門友愛北擔任區議員長達25年的陳雲生表示,回歸後區內的最大變化是交通的順暢,「輕鐵、西鐵線開通及屯門公路的廣闊,讓屯門區有更好的發展機會,深圳灣的設立更令屯門由一個深圳西北的小市鎮變身為珠三角1小時經濟圈的中心點。」

李洪森指出,初入屯門時月薪僅得3,000元,屯門區甚至被稱為「貧民區」,高檔貨品在區內基本買不到。

他憶述,港英政府於1965年提出屯門新市鎮構想,1979年屯門區人口僅數萬人,至90年代已飆升至50萬人,但區內配套不足,就業、交通規劃失敗,「當時屯門區有很多反面稱呼,感覺像是被拋棄的地方」。

開通深圳灣口岸得益最大

他說:「以往在人們的印象中,屯門區是一個偏遠、荒謬、窮兇極惡及極其艱苦的地方。但香港回歸後,屯門的發展已完全不同。」

他指,回歸後設立深圳灣口岸,屯門區得益最大。深圳灣開通後,往來兩地的市民流通量大,兩地交流更加頻密,且隨內地個人遊旅客增多,帶動屯門旅遊、零售、服務業的蓬勃。

速建「連接路」通港珠澳橋

他續說,香港回歸前,當時的港英政府曾表明「不會考慮」興建港珠澳大橋。回歸後,港珠澳大橋項目才獲拍板通過,區內交通亦大大改善。現時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他希望「赤鱲角連接路」盡快落成,透過轉駁令屯門區真正成為珠三角1小時經濟圈的中心地區。

李洪森表示,展望未來港珠澳大橋通車,內地旅客來港後首個落腳點是東涌,再經連接東涌及屯門的「赤鱲角連接路」,10分鐘車程即可直達屯門。

他指,原定2018年開通的「赤鱲角連接路」需後延至2020年,希望該條連接路盡早開通,令港珠澳大橋帶來的人流可直接進入屯門區,屆時屯門區將有更大發展。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