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近年在新股集資額方面,一直位居全球前列位置,但仔細觀察港股市場的情況,就會發覺港股其實已經「老態龍鍾」,有必要跟上世界潮流,作出大改變。
儘管內地企業成為推動港股新股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但與此同時亦使香港越來越依賴吸引內地公司來港上市。2006年至2017年5月間,內地企業由佔聯交所上市公司總市值的50.3%增至64.0%。2016年止的五年間,內企首次公開招股佔香港市場首次公開招股總數的60%及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的91%。
新經濟股佔總市值遠遜英美
本港除高度依賴內地公司的上市外,上市公司行業亦高度集中,主要為金融及地產行業,合計佔香港市場總市值44%。
過去十年在香港市場上市的新經濟行業公司僅佔香港證券市場總市值3%, 納斯達克、紐交所及倫交所的數字分別為60%、47%及14%。
對許多公司來說,美國市場容許不同投票權架構而香港市場不容許,是美國市場的一大主要吸引力。雖然116 家在美國作第一上市的內地公司中,僅33 家(28%)採用不同投票權架構,但其合計市值高達5,610億美元,佔所有美國上市內地公司市值的84%,相當於香港市場總市值的15%。
拒同股不同權架構窒礙發展
此外,這33家採用不同投票權架構的美國上市內地公司中,18家(55%,市值佔比84%)正是香港市場欠缺的資訊科技公司。
高增長行業於香港市場佔比偏低,極可能會導致市場停滯不前、投資者喪失興趣,進一步拉低估值,從而削弱香港對潛在新發行人的吸引力。
正如金發局所指,香港股市「成績斐然,固然足以自豪,但香港與真正『國際』首次公開招股中心、成為全球各地計劃公開集資的高質素公司之必然首選這既定目標,仍有一步之遙。」 ■香港文匯報記者 蔡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