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數說.20年之:金融篇】廿年磨劍 金融監管更完善

2017-06-19

陳德霖:要如雷達 時刻監察異象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偉昉) 在回歸至今的20年間,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先後抵禦兩次金融風暴,同時又適逢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接受訪問時指出,香港金融業其間在加強監管、防範風險上更趨完善,抗震能力更強。他又認為香港位置獨特,背靠祖國、實行「一國兩制」的條件,是其他地方難以取代。未來香港可借助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兩大機遇,乘茪漲a經濟起飛繼續發展。

在1997年回歸一刻,香港即面臨國際炒家挑戰。陳德霖接受訪問時回憶指,回歸後翌日,個人接到泰國央行來電通知把泰銖和美元從固定匯率脫u,揭起亞洲金融風暴的序幕。他當時認為衝擊發生在不太成熟的新興經濟體,而香港金融體系較穩健,應該可以承受這些衝擊,但「這些看法後來證明是錯誤的。」

「風暴」掀金融體系改革

1998年港元受國際炒家狙擊,金融和貨幣體系面臨系統性危機,政府在8月14日破例動用外匯儲備,在股票和期貨市場入市擊退炒家,穩定市場信心,陳德霖當時是「打大鱷」的重要一員。不過,香港之後面臨嚴重的經濟衰退,除樓價大跌外,GDP由1997年第3季起連續5季下降,至1998年第4季累跌8.8%,失業率由1997年8月的2.1%升至2003年6月有紀錄以來最高的8.5%。

陳德霖說,金融危機帶來的破壞力大,1997年他曾認為香港當時情況不錯,惟後來需蒙受樓市爆破的苦果,香港金融業也因此衍生一連串改革,包括優化聯匯制度、改善沽空制度、「巴塞爾II」等改革工作。當2007年環球金融危機開始爆發,「實戰上的我們抵禦能力強很多。」

事實上,當時歐美很多銀行陷入危機需要政府拯救,但這些並沒有在香港的銀行體系出現。「雖然危機很多時由外來衝擊引致,但香港可以通過加強『抗震能力』承受震盪。」

回顧香港在2007至2008年承受的環球金融危機,源於次級按揭債券(MBS)泡沫爆破,不少歐美大型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由於銀行與社會經濟關係密切,一旦倒閉將牽連不少存戶的資產化為烏有,所謂「大得不能倒(Too Big To Fail)」,各國政府被逼以公帑拯救,出現道德風險。

陳德霖指出,香港亦有類似影響巨大的銀行,當這些機構一旦出現問題要倒閉時,為避免「大得不能倒」情況出現,香港要有處置機制,把它拆細以減少其倒閉對市場的影響。「沒有一間銀行可以諗冒多些風險賺多些,出事以後由政府包底。」

社會不接受「大得不能倒」

他認為,這20年來企業文化改變了很多。2007年前銀行不斷擴大自營業務賺錢後分紅,自身的資本跟不上需應付的風險,惟自金融危機後銀行這種心態已經改變,明白不能再純粹追求回報而忽略風險控制。此外,全球金融業改革令銀行的資本提升,社會亦不再接受銀行家追求高回報取得花紅和「大得不能倒」。香港亦在2016年通過符合國際標準的條例,將於今年生效,其中一項是加強銀行資本。

港銀行業資本國際高水平

至於未來可能面臨的危機,陳德霖表示,「我無時無刻都在諗這件事,好似雷達咁探測可疑的跡象」。例如自2009年起因資金太多或令樓市過熱,金管局推出逆周期措施減低銀行面對的風險;而針對近年快速增長的與內地相關貸款,金管局亦增加檢測做好風險管理。他指,香港銀行業總資產由2008年的10萬億元,增加至現時的20萬億元,資本充足率達19%,亦屬國際上的高水平。「現時銀行有良好的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抗震能力比以前更高。」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