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強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香港廣東社團總會榮譽主席兼首席會長
在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暢談香港回歸20年「一國兩制」實踐取得的巨大成功。他提到「『一國兩制』這樣一種嶄新的政治實踐或管治模式,經過20年的時間跨度作試驗和檢驗,是有足夠的事實依據作出有說服力的評判的。」確實,要評價回歸20年的成就,必須以事實作依據,用數字說話。一些偏頗傳媒指回歸以來香港各方面都在倒退,但數據不會說謊,回歸20年香港經濟依然保持穩定增長,失業率處於歷史低位,保護弱勢勞工的政策措施較港英時期不知進步了多少。這些成就都說明「一國兩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各界應該全面、客觀評價「一國兩制」成就,既要看到困難和挑戰,更要看到成績和希望。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大日子。回歸20載,事實證明:「一國兩制」的初心成功在香港落實,在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前提下,充分照顧香港的現實,最大程度地保留香港的特色和優勢,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回歸20年來,香港能夠維持繁榮穩定正正是「一國兩制」順利落實的佐證。
張曉明主任在專訪中從六個方面論述了「一國兩制」在港實踐取得的巨大成功,其中包括香港持續繁榮穩定。事實上,回歸20年,香港面對各種風風雨雨,在全球經濟不景之下,香港仍然能夠持續繁榮穩定,說來容易,但做起來卻是極為困難。數字不會說謊。過去20年,香港 GDP從1997年的13,650億港元,增長至2016年的 24,913 億港元,增幅接近一倍,政府的收入和儲備也錄得可觀增幅。在經濟增長上,1998年至2016年間,香港至少面對兩場全球金融風暴衝擊,但除了個別時間之外,大多數時間依然保持平穩增長,年平均實質增長率達3.3%,在已發展的經濟體中,這個數字來之不易。
保持繁榮穩定來之不易
在勞工市場上,相比起其他先進經濟體動輒7%至8%的失業率,香港除了在「沙士」期間,導致經濟遭受重創,令失業率達到歷來最高的8.3%之外,大多數時間失業率都處於較低水平。由2012年至今,香港失業率更介乎3.3%至3.4%之間,接近全民就業水平,失業綜援個案更連續89個月下跌,達到人人有工開。
在金融市場上,香港2016年的上市活動集資額達到1,948億港元,蟬聯全球排名第一位,遠遠拋離排名第二位的上海及第三位的紐約。同時,香港更成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截至2015年10月,香港銀行處理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金額達21萬億元人民幣,佔全球約70%。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相繼開通,為香港金融產業提供源源不絕的活水。
只要是不帶偏見,都會認同這些成績得來不易,一方面反映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回歸後不斷鞏固,競爭力不斷加強,成為可與紐約、倫敦相提並論的超級金融中心,而且更反映「一國兩制」為香港提供了令外界包括新加坡羨慕不已的優勢,正是有了「一國兩制」,香港才可以受益於中國內地金融的「走出去」,而成為全球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更不用說,中央屢次在香港危急關頭施以援手,接連推出挺港措施協助香港渡過難關。可以說,香港經濟有今日的發展,正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重要體現。
有一些人在回歸後不斷美化港英管治,甚至將回歸前的香港描述得繁榮盛世一般,並以此攻擊今日香港。但回歸20年香港在民生上所取得的成就,遠勝於港英。當中包括排除萬難,完成最低工資立法,經過多次調升,現時最低工資時薪為34.5港元。回歸以來,政府亦接連推出多項支援勞工措施,近年更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並落實法定侍產假等。
在民生投入上,政府公共開支過去20年增加113%,由1997/1998年度的2,350億港元,增至2016/2017年度的5,010億港元。政府更破天荒制訂「貧窮線」,為政府的扶貧措施提供了權威的參考。同時,自2007/2008年度起,政府都會撥出部分資源推出一次性紓困措施。估計政府在過去10年用於一次性紓困措施的開支,累計為3,200億港元。至於標準工時立法亦已提上議事日程。
成功處理不少民生老大難
這些勞工民生上的成績,不少都屬於老大難的問題,港英政府碰也不敢碰,但在回歸後各屆特區政府的努力下,一一成功落實,為市民提供更完善保障。固然,近年市民都承受上車難的壓力,對此有不少怨氣,但特區政府已做了大量工作覓地建屋,20年來,房屋委員會為超過200萬人提供居所,目前共有177個公共屋h、逾76萬個租住單位,這個成績還是不能抹煞。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公允評價香港回歸所取得的成就,必須全面了解香港的發展進程,看清楚各種數據和現實,了解到「一國兩制」的初心,就是要在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前提下,照顧香港的現實,最大程度地保留香港的特色和優勢,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在這一點上,香港無疑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