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神州大地 > 正文

採液氮冷凍技術 2300年彩蓆獲重生

2017-06-24

兩張有着2,300多年歷史的彩漆竹蓆日前在河南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顯露真容,它們長約2.5米、寬約1.8米,是迄今為止戰國楚墓中出土的最大彩漆竹蓆。 ■ 新華社

兩張彩漆竹蓆靜靜地躺在特製的水池中,它們由髹着紅黑兩色的篾絲編織而成,回字紋加十字星圖案十分精緻,透過水光,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光潔、亮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河南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主任陳家昌博士介紹,「這是國內首次使用液氮冷凍技術提取飽水脆弱文物的一次成功嘗試。」

長年沉於墓底 強度極其脆弱

兩年前,兩張彩蓆出土於河南信陽城陽城遺址8號楚國貴族墓。陳家昌表示,「為最大程度保持文物原有形態,彩蓆是運回實驗室後在特製水池中一步步揭展開的」。彩蓆長年沉在墓室底部,強度極其脆弱,輕輕一碰就斷裂、破碎,無法與墓室底部泥土分隔直接提取出來。為及時有效、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物結構及承載信息的完整性,保護專家嘗試使用液氮冷凍技術,將彩蓆及周邊泥土混雜物整體提取到考古實驗室做進一步保護處理。

凍結後的彩蓆強度明顯增加,運到實驗室解凍後,工作人員採用去離子水對其進行了清洗、脫鹽等技術處理。隨後,將其浸泡在特製水池中,敷貼上PVC薄膜,借助於水的浮力小心翼翼地揭展。經過半個月的揭展,保護專家們最終還原出4張較為完整的彩漆竹蓆。

脫水定型修復 還原製作工藝

根據現代製作竹蓆的工藝流程,製作一張彩蓆,要把端直、柔韌的竹子破成各種規格的篾片、篾絲,再經過蒸煮、染色、切絲、刮修、打光、編織等工序,工藝十分複雜。「我們試圖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分析、還原彩蓆的製作和髹漆工藝。」陳家昌表示,彩蓆目前只能暫時「生活」在水池裡,前期的提取、清洗、脫鹽、揭展等也只是全部保護工作的一小步,他的最終目標是讓彩蓆脫離水池而不變形地展示於世人面前。

彩漆竹蓆脫水保護的可行性修復方案已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准實施,根據保護方案制定的可行性試驗工作已基本就緒,下一步即將對彩蓆實施脫水、定型、修復等保護工作,使其恢復2,300年前使用時的原貌,並有望於明年初展現在公眾面前。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